|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对基于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字体:
对基于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作者:杨承印 …    文章来源:英特尔核心论坛    点击数:2948    更新时间:2011-04-22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学校、课程和教学。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思想的贯彻与落实以及最终能否使教育对象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需要通过课程集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进行转化。
  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结果。这样长期的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内心体验的教学,使得一线的教育教学严重地异化,并由此引发了许多悲剧。正如洛克所说的“我们之所以对许多事情感到憎恶,别无其他原因,而仅仅在于那些事情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 在以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为特征和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时代,这种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量和追求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教学,越发显得无奈。
  一、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提出
  我们每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天赋、灵感抑或其他?我们都切身地感到过好奇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们对周围事物、现象等的迷惑不解而产生好奇,由好奇产生疑问,由疑问产生学习动机,通过学习得到合理的解释答案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以及成就感等内心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学习轨道。再者,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一般方法、思维过程应是学科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有人认为,作为一个问题必须包含四种成分:目的;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1)对课堂教学情境中每一个学生来说,情境可能产生不同的问题,这源于他们的个体差异,一个学生所产生的问题相对另外一个学生可能就不是问题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2)如果一个学生改变了他的先前目标,那么他由先前目标所产生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3)只有当学生辨别出他的目标与他所处的情境的差异时,才真正形成问题;
  (4)课堂教学必然有一定的计划性,因此需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技巧,组织学生形成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以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其次,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境时,问题解决就发生了。这就是说,它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进行一定组合,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意味着:
  (1)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指向性;
  (2)问题解决是一系列操作;
  (3)这种操作必须是认知操作,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
  再次,“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是将提出的问题转化为问题解决者内部的心理特征,确定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的操作(或运算)步骤,在一定指导下完成步骤,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一整套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型(如图 1):

 
 
  认识化学知识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流程(如图 2):

 
 
  二、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平等、对话、交流的教学氛围
  基于问题式教学如要行之有效地贯彻于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专制、独裁的角色为民主、开放的角色。实现师生人格尊严、学术交流上的平等,打破学生盲目崇拜教师的“从师”心理,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善于思考,共同构建教学共同体,教师只是其中一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
  2、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化和复杂化,这里的简单化和复杂化指的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限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处的水平,为防止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因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技巧和活动。学生在成功完成包含许多技巧的活动时需要得到支持,比如:分析为了理解所要陈述的问题和论点而设计情境;搜集信息;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产生评价方案的标准等等。”故不论问题由谁提出,对问题的广度、深度、难度,教师一定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控制问题使其保持“形散而神不散”:有“中心问题”和“子问题”,整个所有问题需要有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问题系统”;使问题的科学性、探究性、解决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的鼓励与期望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打破对学生的成见,视学生为主动、有思想的人。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可发展性,并适当地暗示对他们的鼓励与期望之情,不为他们的困惑所动怒,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能知道的东西全都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和尊重知识;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2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其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 ,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学业成绩和最终的整体教学效果。“具体看来,教师的期望效应实现过程大致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期望以及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等四个基本环节。教师的期望效应实现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最终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环状结构,从而不断地对学生造成影响。”
  4、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开放性
 只有从鲜活的生活实际中提取出来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引起共鸣。问题无处不在,变化无处不在,化学变化无处不在。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我们的问题设置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体现其开放性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5、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反馈性
  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一般都要首先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诸方面因素,然后综合考虑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的合理设置 ———即课前问题的预设性。这当然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一些问题情境预设所必备的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因为学生的学习毕竟是一种间接经验的主观内化,他们学习的问题情境也毕竟是一种模拟的、预设的,经过比较、选择和优化的人工情境,这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失真性和不可预料的情形。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进行着思维的“同化”,而有的是思维上的“顺应”。这必然会引起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不同反应,而导致新的问题的生成,并且有可能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问题的生成性。课后还需要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和遗留问题进行跟踪,及时地形成反馈,以利于教学活动的改进。
  三、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积极意义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效科学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师生在“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讨论解决问题 ———引发新问题”的紧张而热烈的螺旋式递进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学习。肯定地讲,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刺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一个充满疑问与悬念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每个学生为了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解释,会引起思维的积极反应,我们常常会在传统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讲到某一个自认为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时(教师根据以往经验确认的),会停下来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猛然地从专心的听讲中进入思考中,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从心灵深处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使其主体性意识得到复苏和加强。“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答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2、有利于学生间讨论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在问题情境中,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新知识可能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逻辑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便会与周围的同学热烈地讨论交流,甚至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也可作为讨论中的一员,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适时的诱导,使他们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内心体验。“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最后必定会形成共识,也会使他们树立起合作的意识。
  3、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必将会引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敏锐性、广阔性和开放性。思维就会逐渐地由初期的“雾里看花”走向“朗朗乾坤”,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通过调节焦距来达到成像的最佳效果。当然,思维的心理形成过程远比“成像”复杂得多。
  4、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过程中包含有诸多矛盾,但其中教与学是基本矛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教学相长”这一道理。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学生在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等综合素质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往往会由问题派生出问题,将问题细微化,甚至有时会超出教师的意料,从而会使教师不断地反思,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展望
  以上仅仅是理论层面的一些分析,学校在评定一个教师的工作时,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德、勤、能、绩四方面。但主要看教师的成绩———看教师所带班级学生的及格率、优生率、达线率等,在评模、晋级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面前,谁也不愿冒很大的风险去搞什么创新。即使是创新,也仅仅是怎样能提高学生分数的方法创新,谁都清楚这是违背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但似乎谁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于是多数教师也是处于一个矛盾的年代: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情境性和开放性与教学时空的高度计划性的矛盾;讨论结果的多元性与考试答案标准化之间的矛盾;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等。不管怎样,应试教育的坚冰已经打开,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新课程正在逐步展开。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必将会随着基础教育的全方位改革而有一个令人鼓舞的明天。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钟启泉:问题解决的机制
    跨学科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雷夫语录
    中美教育家的高峰对话
    雷夫·艾斯奎斯回答中国教师…
    基于“开放性问题”模式的教…
    创建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的方…
    如何摆正基本问题、单元问题…
    导致现代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因资不抵…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