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3-6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          【字体:
3-6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880    更新时间:2009-03-11    

   一、基本理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掌握丰富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突出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学校不等同于教育,听课不等同于学习。设置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学生需要认知为主的学习,也需要体验为主的学习。有效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而创造性地走入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并由此获得深刻的生存体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1、拓展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
2、融入生活,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3、参与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服务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
5、亲近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6、促进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二)小学阶段目标(3-6年级)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
2、学会交往与合作,遵守社会规范与公德。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三、课程内容
(一)内容领域和目标
1、服务社区
①逐步熟悉社区中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
②对社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物产特色、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有所了解,并萌发对家乡的关爱之情。
③愿意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体验服务的充实与愉悦。
④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从中获得积极的感受。
⑤自觉维护社区形象,逐步形成建设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2、走进社会
①初步了解社会基本活动。
②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可贵,与创造的喜悦。
③逐步学会合理消费,形成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做明智的消费者。
④遵守社会公德,形成法治观念,增进民主意识。
⑤感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⑥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
3、珍惜环境
①通过和自然的接触,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博大,初步懂得欣赏自然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
②留专观察身边的环境,初步领悟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③了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④具备初步的环境保护常识与技能,能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⑤逐步学会从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养成保护与珍惜环境的习惯。
4、关爱他人
①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并随时乐意帮助他人。
②愿意与他人交往,初步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意识与能力。
③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宽容人。
④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乐于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5、善待自己
①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到生命的奥妙与价值。
②逐步发现自己身心的特点,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乐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③初步认识和适应不同社会角色,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④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学会在危难中自助与求助。
⑤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具有开朗、乐观、坚强的个性,形成对自己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
⑥开始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二)内容的选择
1、应根据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四大领域并考虑自身的特点与条件选择适当的内容。课程内容最好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
2、选择内容时应注重本土性,尽量就地取材,根据社区实际,体现活动的地方特色,并可以与地方课程结合起来考虑内容。
3、选择的内容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际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内容的选择要切实保证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
4、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之中,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有课程目标的导引下,可从其他学科领域中选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加以重驵、综合与拓展。
6、选择内容时教师或指导者应预先实地考察,考虑实施的可行性,以确保活动安全而有效开展。
四、课程实施
(一)实施的基本原则
1、亲历性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世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本课程的开放性、跨学科性、主题性等特点,课程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校要注重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切入点,统整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二)活动设计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进行设计,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注重学生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活动设计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
3、活动设计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
4、活动可直接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一领域切入,但要注意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其他指定领域的内容融合起来加以设计,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
5、设计出来的活动应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和积极性的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
6、活动设计应考虑课程资源的特点、学校现有师资、设备、场所以及当地社区的其他条件,要充分利用或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三)课程的组织与要求
1、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郊游、野宫、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2、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应根据课程内容、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安排,不拘泥于形式,注意活动的实效。
3、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4、要高度注意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及易引起诉讼的事件发生。
5、在活动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6、应重点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认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个体相对于以前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是急于展示某种成果。
7、如果活动中有多方人员参与指导,教师应注意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与之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8、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修的学习领域,有基本课时的保证,但学校可以灵活使用这些时间,可以与地方课时结合起来使用,每次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节,既要讲究实效,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四)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
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可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动如何进行。
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内容包括: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
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取得预期成效的。
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流于形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把学生的学习从教室拉向社会、从以教科书为蓝本转向通过自主探索与活动体验来求得发展,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使得教师承担着更深刻的义务和更艰巨的任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学校没有高瞻远瞩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的领导群体,如果学校没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够高出书本、课堂与考分来考虑问题的教师,学校就不能很好地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2、教师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各种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设计课程。
3、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学校与家庭、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善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本课程的实施。
4、教师应积极参与本课程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把握本课程的特点,提高自身素质。
五、课程评价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而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
(一)关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的基本建议
1、评价要有所侧重。完整的课程评价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本课程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尤为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精神与能力进行评价,不强调记住了多少系统知识与具体技能。
2、评价要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本课程不排除终结性评价,但更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活动中,活动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依据,但主要依据应来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策划、参与、组织、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在结束这门课程时另外进行的工作。
3、强调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本课程十分重视让学生主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做出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
4、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本课程评价主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的才能。教师应营造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评价氛围,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学习,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不应得到否定性的、伤害其自尊心的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具体建议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报告、成果展示等。
3、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具体方式有:档案袋、评语、活动记录、其他人(包括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推举与评说等。
六、课程管理
(一)课程资源开发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生活实际。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两方面内容:学校对社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社区、社会为学校有效利用其教育资源创造条件。
1、学校、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包括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责任,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应把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环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来看待。
2、学校应有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学校应优先考虑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有益场所、机构与环境,如科技馆、图书馆、少年宫、敬老院、孤儿院、车站、码头、公园、商店、工厂、农场以及社区其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应充分联系社区中的各界人士,如学生家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名人士等,使他们都了解并关心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学校还可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开发出新的资源。
3、社会各界应了解本课程所需的教育资源,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支持课程改革,支持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关心学生的成长,向学生开放蕴藏于学校之外的各种教育资源。
4、学校应作好课程资源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加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互相支持,注重课程资源共享。
(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
1、学校应充分认识本课程的意义,坚定不移地开设和实施本课程。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纲要和课程指南,结合本地区实际需要和地方特色,制定相应实施计划。
2、学校应选拔合适的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并督促其他任课教师参与协作,共同把教学工作做好。
3、学校可根据需要聘请学生家长、校友和其他社会热心人士担任本课程的辅导员,并做好和校内教师的协调工作。
4、学校应做好课程考核评价、课程资源档案管理、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与推广等工作。应合理统计教师的工作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本课程的教研工作。
文章录入:先生教育网    责任编辑:先生教育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中国教育已到内忧外患的时候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实施要点…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7—9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6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
    教育是服务不是工具
    融入社区──各国学前教育之…
    初高中课程衔接:体现“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