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7—9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          【字体:
7—9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931    更新时间:2009-03-11    


  一、基本理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使学校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显,而且要求加强学校同社会、教学同生活的联系:不仅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新时期的人才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素质。这一切仅仅依靠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发展空间。设置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把教育等同于学校、听课等同于学习的做法,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 社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和发现,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这是学校克服沉闷的课堂教学缺陷、使教学得到不断更新并具有活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参与社会实践,增进生存体验。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是要扩展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就是要把学生认知为主的生活与体验为主的生活结合起来,就是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而创造性地参与活动并由此产生深刻体验。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对周围的世界已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希望能自己去尝试、去体验,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教学将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
  (三〉主动服务社区,形成社会意识。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公民,认识到自己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形成强烈的社会意识。学校不但要使学生通过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还要鼓励学生服务于社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一种新的、有活力的、给社区和学校双方带来亲和感的举捕。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以22奉献精神,实现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可以捐助社区发展和建设得更美好。它能够强化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气氛,为创立并维持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社区做出贡献。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1、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
  2、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3、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4、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
  5、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栩处。
  6、促进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二)7-9年级阶段目标
  1、统整各科知识,士曾进思考、判断、应用与创造能力。
  2、扩展生活领域,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3、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增强民主法治观念与互助合作品质。
  4、乐于服务社会.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5、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能力.养成环保习惯。
  6、逐步了解自我,充分施展才能,合理设计未来。
  三、课程内容
  〈一)内容领域和目标
  1、服务社区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情、保护它们: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学过的 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2、走进社会
  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
  通过参观、考察和探究,懂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懂得理解、尊重和欣赏世界多元文化3、珍惜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 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4、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懂得尊重人、体谅人e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5、善待自己
  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妙、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二)内容主题的选择维度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要以主题的方式呈现活动内容。主题的选择可依据以下几个维度:
  l、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或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选择活动主题,如社会的生产、交换、消费等,政治机构的政治功能、经济机构的经济功能、家庭的功能、文化教育机构的功能等。
  2、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选择活动主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增长、全球化趋势以及战争与和平等。
  3、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选择活动主题,如耕地减少、用水困难、 交通堵塞、住房紧张、迷信抬头、养老与就业等。

  4、围绕主要的社会角色选择活动主题,包括公民、生产者、消费者、家庭成员、朋友、社团成员、自我等。
  5、围绕不断扩大的社区范围选择活动主题:家庭一邻里一社区一乡镇一县市一省市一国家一-全球等。
  〈三)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1、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选择内容时,应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主题,把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初中生来讲,选择的内容可从日常生活扩展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范围的一些问题,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初中生己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在选择内容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引导学生适应课程目标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去选择和设计内容,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选择。
  3、注重本土性。课程内容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优势,充分反映学校和地方特色。
  4、注重统整各学科教学,体现各学习领域的融通。选择的内容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又要突出本课程领域的实践性,既要保证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落实,又要尽可能考虑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指定领域内容的贯通,使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亲历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活动来改变学习方式,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教师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评价、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对社会的使命感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3、协同性原则。本课程实施中的"教"方虽然以学校教师为主,但由于其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既要求学校各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方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达成共识、融洽合作,形成合力。教师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使之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4、整合性原则。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校要注重依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更高层面上绞整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二〉活动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1、设计与实施本课程时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自由和活动空间以及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并互相交流、评价设计方案。在活动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评价,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2、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应的活动。应尽量适应和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走出教室,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3、应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题、课程资源的不同特点与学校现有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测量、采访飞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达成本课程预期的目标。
  4、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和实际需要灵活安排,随时调整,不必过分拘泥于形式,而应注意活动的实效。可综合采用多种组织形式,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合作精神。
  5、要特别注意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及易引起诉讼的事件发生。
  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修的学习领域,有基本的课时保证,但实际操作中每次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调节,这些课时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可以在学习日里使用,也可以适当地在节假日里使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地方和学校课时结合起来使用,要讲求实效,不能力日重学生的负担。
  7、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包括提前准备、拟订方案、实施活动、交流总结这四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各阶段的联系,并把每个阶段都作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参与锻炼、发挥自主性的机会。
  8、如果活动中有多方人员参与指导,教师应注意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与之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实质上的重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成功的基本保证e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将极有可能流于形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堂上拉到课堂外学校外,从以教科书为蓝本转向了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获得体验与发展,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也使得教师承担着更深刻的义务和更艰巨的任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e如果学校没有高瞻远瞩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的领导群体,如果学校没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够离出书本、课堂与考分来考虑问题.、实施课程的教师,学校就不能很好地开展柑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出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应使未来的和现在的教师认识到,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探索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展。教师的作用只有体现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中,才能称得上"主导作用"。
  2、加强教师指导、组织及协调能力的培养。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尤其需要做好学校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协调工作,做好本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协调工作e趴在实践中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领会本课程纲要的主旨和要义,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实施本课程c五、课程评价
  (一)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特点
  1、突出发展c本课程评价的根本国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不在于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
  2、注重过程。本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尤为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的严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体现多元。本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避免教师评价唯一、终极结果唯一的现象。
  4、强调自评。本课程重视学生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自我改进,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习、进步。
  (二)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但重点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与精神进行评价,不强调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
  2、本课程不排除终结性评价,但更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活动中,活动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依据,但主要依据来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教师应明确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在结束这门课程后另外进行的工作。
  3、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经历作出评价,并和其他人讨论他们所开展的活动,鼓励参与活动的学生写出他们的经历,并与教师、同学探讨参与活动是如何与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
  4、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应营造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评价氛围,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学习,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活动,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不应对学生给予否定性评价,更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心。
  (二)评价方式建议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2、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3、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
  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交流讨论、观察记录、档案袋、评语、成果展示、调查问卷、实际操作等。
  六、课程管理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生活实际。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科书之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 的教育资源,直接影响到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
  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学校对社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社区、社会为学校有效利用其教育资源创造条件:1、学校、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包括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责任,把社会乃至整个社会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环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2、学校应有效利用社区、社会教育资源。既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敬老院、孤儿院、公园、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场所的有效利用,也可以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受到教育:既包括对有形教育资源的利用,也包括无形教育资源的熏陶和感染:既包括对具有正面性质教育资源的利用,也包括对具有反面性质教育资源的反思与内省。学校还可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
  3、社区、社会应制定相关制度向学生开放蕴藏于社区、社会内的教育资源,应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创造充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精神氛围。
  4、学校应作好课程资源开发的储备与管理工作,加强课程资源档案建设。
  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直通信息,注重课程资源共享。
  (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
  1、学校应充分认识本课程的意义,坚定不移地开设和实施本课程。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纲要和课程指南,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2、学校应选拔合适的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并鼓励与要求其他任课教师参与协作,共同把教学工作做好。学校还可根据需要聘请学生家长、校友和其他社会热心人士担任本课程的辅导员,并做好和校内教师的协调工作。
   3、学校应做好课程考核评价、课程资源档案管理、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与推广等工作。应合理统计缓师的工作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本课程的教研工作。

文章录入:先生教育网    责任编辑:先生教育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中国教育已到内忧外患的时候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实施要点…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
    7--9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
    3-6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
    教育是服务不是工具
    融入社区──各国学前教育之…
    初高中课程衔接:体现“服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