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教育部素质教育调研报告(2006)          【字体:
教育部素质教育调研报告(2006)
作者:教育部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4194    更新时间:2009-04-08    


编者按 按照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从2005年6月开始,教育部与中宣部、人事部、社科院、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进行了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调研总报告。为了及时反映调研成果,《中国教育报》推出一组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特别报道。(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7-10日)
 
  一、素质教育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中
 “素质教育”,从去年开始再度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频”词语,这源于去年6月开始进行的一次全国范围的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日前,历经一年多的调研工作告一段落。记者作为调研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参与了调研全程。
  (一)这是一次高规格、全方位、大规模的系统调研
  这次素质教育调研具有高规格、大规模、全方位的特点,因此也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要说规格之高,是因为此次调研的源起是按照中央领导的批示开展的,从国务院到各部门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去年6月,陈至立国务委员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和部署调研工作,此后又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教育部与中宣部、人事部、社科院、团中央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各部门领导亲自挂帅,分别就教育系统实施素质教育、舆论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社会用人制度改革、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成才规律、青少年健康成长及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开展了调研。
  要说全方位,是因为此次调研不仅涉及多个部门,教育部还以首席专家牵头组织的形式,分7个课题组,分别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局)也就近年来各地素质教育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教育部还对全国400多名地市县教育局长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委托国家统计局对7万多名中小学生、教师、校长和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要说规模之大,从几个数字就可见一斑:调研的省份遍及全国各地,参与调研的专家学者达到200余名。调研形成了1份总报告、14份专题报告、60余份分报告和近30份省级报告。《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以及本报等中央重要媒体配合调研,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引起了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高度关注。
  (二)素质教育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标志性成果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应该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经过7年之后,目前究竟有何进展?
  记者了解到,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调研组对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进展形成了这样的判断:目前整个素质教育的实施正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过程之中,教育领域正发生着一系列积极和可喜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到党的十六大,到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规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并正在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
  二是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逐步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
  三是素质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一些关键环节上开始突破,学校教育开始发生一些积极而重要的变化。
  四是我国教育普及程度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而且在快速发展中保持了教育的基本质量和优势、特色,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当代青少年在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整体来看,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教育系统不懈努力,力求取得重点突破
  调研表明,近年来,教育系统以四个关键环节为重要抓手,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2004年中央8号、16号文件和两次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学校德育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学校德育体系正逐步建立,德育过程正逐步完善,德育实效性不断增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一些具有本质意义的变化,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改变。
  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作为素质教育推进的重要“瓶颈”,也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推进。尤其是中考改革试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成长记录纳入评价范围等做法,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较为宽松的条件。高考改革也稳步推进,已经有16个省进行了分省命题改革,53所高校进行了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试点,单一形式的统考统招模式开始改变。
  就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总体来看,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在新课程实施中有200多万名教师参加了各种培训,与此同时,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广大教师不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国家还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重大举措,使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四)全社会关心素质教育的氛围正在形成
  系统调研表明,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把素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涌现出了湖南汨罗、安徽铜陵、山东潍坊、江苏南通、辽宁大连、深圳南山、上海闵行等一批先进典型。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地、坚持不懈地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鲜活的经验。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因地、因校进行了新基础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体验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综合调研情况来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公安部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大了未成年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推介力度,90%以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已向有组织的未成年人集体免费开放,文化市场的监管和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大大加强。部分大中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发挥社区在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共青团、少先队广泛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活动。各级妇联与学校、社区相互配合举办家长学校,传播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和科学方法。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正在形成。
 
  二、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在本报去年下半年组织的素质教育大讨论中,曾有不少读者反映,当前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学生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究竟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哪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哪些新的挑战?尤其是反映到学生成长上还有哪些突出的薄弱环节?这些问题成为这次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的重点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推进并不平衡
  记者了解到,经过对不同侧面调研的情况综合分析,调研组认为,素质教育就全国范围来看,发展还存在很不平衡的情况。
  从区域来看,既有湖南汨罗、安徽铜陵等地区,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出丰富的新鲜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升学竞争日益加剧的趋势。从城乡来看,城市学校面临的主要症结是升学竞争、择校压力和学生学业负担偏重;而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确保和不断提高基本教育质量。从不同学段看,小学阶段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显著进展;而离高考、中考越近的年级,实施素质教育的难度就越大。
  系统调研表明,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和教育系统下了很大的决心,也花了不少的气力来推进素质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地方仍然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面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调研组总体上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二)升学竞争压力仍然居高不下
  按常理分析,如今高考扩招了,评价制度在改进,中小学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应试的压力应该小了。但是系统调研表明,学生、家长和学校仍然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过高压力,这使得当前的升学竞争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竞争目标不断提高,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家长在发展预期上追求高学历,不仅仅想上大学,而且都想上重点大学。仅2004年,北京等6省市600分以上的高分复读生就有3000多人。二是竞争重心不断下移,许多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就为孩子增加大量的校外辅导班、兴趣班、家教等课程,各种社会补习班十分火爆。三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还难以满足群众的要求,加上一些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部分大中城市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四是扭曲了教育的目的和学校教学行为。一些地方的学校和教师由于面临着不断增大的各种压力,教育教学片面地适应升学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和能力发展;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难以落实,题海战术、反复考试大行其道。有些学校甚至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高压,只能是拼时间、拼精力、拼健康。
  调研组认为,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社会、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相当普遍。
  (三)四方面问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推进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调研组认为,目前各种社会复杂因素造成的教育问题集中反映在学生身上,出现了四方面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一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然未能有效扭转。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中小学校和农村县中的调查,35%的校长、37%的教师、58%的中学生认为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其中高三学生6点前起床的有34%,11点半后睡觉的超过40%。假期补课现象仍较为普遍。一些城市调查,80%的小学生都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奥赛班、兴趣班、考级班,并多数在两个以上。许多中小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社会实践少,因此失去快乐的童年、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多样性发展的可能。
  二是青少年思想品德状况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调查表明,在学生最需要加强教育的方面,校长和教师给出的排序第一、第二位的是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其次才是学习能力。一些青少年意志力薄弱,不讲文明礼貌,生活方式不健康,缺乏爱心和尊重生命的意识,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甚至有极少数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是非观。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日渐突出。
  三是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发展不容乐观。教育部最新的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在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量数据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初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国家统计局、教育部调查有64%的中学生不做任何家务,63%的中学生回家没有任何体育活动。心理素质方面,国家统计局、教育部调查,许多中学生步入校门时的心情感到“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或“恐惧”。一些特殊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更迫切要求情感和心理关怀。
  四是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在片面升学率导向下,学生为提高几分成绩进行重复练习,透支了学习热情与兴趣,批判性精神缺失,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劳动精神、动手能力仍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综合调研情况,调研组认为,当前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紧迫性,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摆在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如今已经20年了,国家在全面推进,基层在积极探索,为什么还是有诸多问题存在?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成为此次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着力分析研究的问题。
  人们常说素质教育是个“老大难”问题,因为几代领导人都很关心,几十年都在努力解决;因为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因为它不仅涉及教育内部,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水平、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调研组分析认为,在旧有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这个“老大难”问题又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新挑战,使得一些问题的呈现更加复杂,解决起来更加困难。
  (一)妨碍素质教育实施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社会根源并没有消除
  调研组认为,经过长期努力,尽管人们普遍接受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现实中,追求升学仍然是人们在客观社会现实和利益追求驱动下主要的教育价值导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我国人口众多,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业结构和人才成长道路相对单一,就业竞争和人才选拔日趋激烈,这种压力层层传递到教育内部,使中考、高考竞争不断升温。
  二是受上千年形成的传统教育文化和观念的影响,我们既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又有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重学历轻能力的社会倾向。
  三是目前的劳动用人制度和社会分配结构忽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导致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
  四是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矛盾集中反映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上,加上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一个孩子往往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更加剧了考试竞争和择校竞争。
  (二)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适应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急剧变化
  系统调研表明,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表现在:伴随对外开放而来的西方腐朽文化、腐朽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等现象以及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沉渣都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家庭结构主体,为青少年成长带来全新课题;互联网中一些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心灵造成了腐蚀。
  调研组认为,面对这些新变化,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也在面临深刻变化:在与社会的关系上,学校教育倡导的主流意识与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存在许多冲突,正面教育效果因受到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影响而有所抵消和减弱;在与家庭的关系上,学校与家长追求教育目标的不一致性增大,不尽相同的教育导向和成才期望使青少年学生出现困惑;在与学生的关系上,学校的主导性地位有所削弱,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因此,面对学生成长环境的迅速变化,还没有找到更多的有效应对办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学校教育难以应付自如。
  (三)现有教育条件和体系结构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系统调研表明,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又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距,这是制约素质教育的客观因素。目前教育经费投入仍然只能满足教育的基本需要,对提高教育质量缺乏必要的投入,教师、课程、教学等教育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建设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特别是农村教育仍然相对落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更是制约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目前,仍有约占5%的中小学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外语、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普遍缺乏;农村教师数量不足,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还有近50万名代课人员。教师工作压力也在普遍加大。显然,现有的教师管理体制、新教师补充机制、培训机制等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教育体系结构也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与人才选拔制度的单一性这一突出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职业教育出口不畅、分流的吸引力不强,升学压力仍然指向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由于各类高校定位与特色尚不明显,入学竞争从一般性竞争开始转向结构性竞争,升学压力聚焦到重点高校甚至北大、清华等少数院校上。终身学习还处在观念普及和局部探索的阶段,一次性完成学校教育还是人们的基本选择。而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要求日渐提高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成为加剧择校竞争的重要因素。
  (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受到制度建设滞后的深刻影响
  系统调研对近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成效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还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对于高考制度改革而言,由于社会诚信的观念与制度建设跟不上,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和管理手段还跟不上,高考还是至今为止老百姓最为认可的公平的选拔制度。为确保教育公平,高校招生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分分计较的办法,素质教育的很多要求难以体现。
  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看,客观上面临着转变大、要求高、速度快的挑战,又是在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特殊国情下全面推进的,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支持服务。
  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校长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缺乏明确的责任和权力,也缺乏实施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学校的内动力、创新力和生机活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
  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缺乏制度保障,社会各方面还不能为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持。公益性设施向学生开放还缺乏制度保障,企事业单位缺乏承担校外教育的义务,学生的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岗位实习往往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学校开展教育活动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社区功能尚在发育之中,校园周边环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调研组认为,这些困难和问题,既反映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又反映出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有新的视野,必须深入到整个经济社会的领域。这是因为,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更加社会化、开放性的教育模式。
  (五)教育工作领导方式和新闻舆论环境有待改善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各级党委、政府。系统调研表明,近几年来,虽然各地对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以什么样的正确理念领导教育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不少地方领导虽然重视教育,但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认识不完全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把素质教育当成了一项“软任务”;有的地方政府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抓教育工作简单化、片面化,习惯于像经济上抓GDP一样在教育工作中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主要指标。这无疑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使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遇到层层阻碍,难以在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得到落实。
  调研中,很多地方和学校都普遍反映,一些新闻媒体的负面炒作,对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忽视对普通劳动者的宣传,造成公众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混乱。一些媒体对教育政策措施加以片面解读,随意点评,使教育行政部门无所适从。最近还多次出现个别媒体不经严格审查,编造假新闻,对教育工作造成严重干扰。许多教育产品广告盲目夸大对考试升学的影响,起了负面导向作用。
  调研组综合分析认为,素质教育的推进面临着新旧矛盾交织,体制性障碍与政策性问题并存,教育内部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等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迎接新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新突破。
 
  四、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若干政策思考与建议
  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也决定了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紧迫性。记者了解到,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基础上,调研组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若干政策思考与建议。
  (一)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目标,积极探索新思路新策略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调研组认为,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要以再难也要持续推进的坚强决心,旗帜鲜明地、大张旗鼓地推进素质教育。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冲破阻碍素质教育发展的藩篱,抓住一些核心环节,争取在短期内使一些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并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持续发展。
  调研组认为,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的工作方针,即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推进新时期各项教育工作,把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摆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坚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提高全民族的创新力、竞争力。
  调研组提出,当前要抓紧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尽快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得到初步遏制,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减轻,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尤其是要使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取得显著进展。力争再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调研组还建议,在推进策略上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从教育体系结构、教育政策到学校制度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支持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先行一步,率先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形成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鼓励各地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推进模式,因地制宜地实行综合配套和整片联动的改革,在全国形成星罗棋布、丰富多彩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格局。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重点把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二)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持之以恒推进素质教育
  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教育系统身负重任。如何深化教育改革,从关键环节进行突破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记者了解到,调研组就此提出了如下主要建议: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落实“健康第一”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
  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开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进行不同院校分类考试、自主招生、多元录取的改革探索。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整体规划高中课程改革,加强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专门指导,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和途径,完善课程改革的支持、服务体系,促进学校的整体变革。
  努力构建有利于人才多样化成长的宏观教育结构。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教育的体系布局结构,合理规划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结构,促进城乡和不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和扩大教育公平。
  大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加快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师资;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拓宽教师补充渠道;加大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重点支持农村校和薄弱校教师培训;加强校长和优秀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完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积极探索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成果、全面覆盖的基础上,重点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强大合力
  素质教育是全社会都在关心的大事,也是全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社区、家长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以对中华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调研组对此提出的主要建议有:  
  要切实提高新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教育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重点加强县级政府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责任制度,把实施素质教育列入考核领导干部和地方工作的主要指标。要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财政保障力度,继续完善实施素质教育的支持服务体系。
  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形成全覆盖的育人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要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良好舆论氛围;要通过完善政策措施为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必要条件;进一步完善公安、教育、工商等部门经常性的联合执法协调机制,构建和谐校园和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要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才多样化发展的劳动人事制度。国家要制定科学的用人标准,完善行业、职业准入资格制度;引导企事业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劳动人事分配制度要鲜明地体现鼓励诚实劳动、倡导劳动创造、行行都能成才。
  要着力加强教育督导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议建立一支从中央到地方专职的、专业化的督学队伍,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专业督导体系。要构建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工作评价办法。
  记者了解到,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政策研究。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7-10日

文章录入:青格里    责任编辑:青格里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2023年十大教育热词
    孩子写作业反映出的严重问题
    家庭教育到底“教育”什么?
    精准混合式教学设计
    残害下一代的教育乱象
    教育诸多乱象让教师群体艰难…
    教育的目的是学会一种思维
    为什么今天的学校教育让孩子…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建成…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走向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