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综合实践活动:理想、现实与走势          【字体:
综合实践活动:理想、现实与走势
作者:王宇华    文章来源:《网络科技时代•研究性学习》    点击数:2017    更新时间:2008-08-26    

 

综合实践活动:理想、现实与走势

——郭元祥教授访谈


王:中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五年艰辛历程。对此,您作为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在宏观整体上作何评价?

郭:作为直接参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位学者,参与了其中的一些研究、培训、实验、调研与指导等工作,接触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形形色色的人员,听到了许多不同腔调的声音,亲历了课程改革的五年艰辛历程,可以说是感慨万千。要对新课程从宏观上作出评价,我觉得可能为时过早,也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定性。但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出发,强调激发中小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强调向学生传授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占有人类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改革的价值追求和改革目标是正确的,它理性地思考并解决了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价值观问题。

第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合理的。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如何理解课程和教学,如何看待教师,如何进行课程教学评价,针对教育活动结构中一系列核心问题,新课程提出了许多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强调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渗透在教育之中。新课程强调确立新的课程观、知识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过程价值,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生成与反思的教学价值。新课程强调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性价值,强调发展性评价。新课程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课程资源观,第一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提出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第一次大范围地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应该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经被广大中小学教师理解、认同和实践。 

第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步建立起中国基础教育课程自主更新的机制。本次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型,完整地建构了中国第一套课程标准的文本。本次课程改革深化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制度的创新,切实推行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从学校层面上看,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中小学课程建设能力得到应有的提升。 

第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了基础教育教学方式、教研方式的创新,一种研究与创新、交流与合作的课程新文化正在逐步兴起。在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高涨。

当然,针对课程改革中某些问题的争论是客观的,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着某些观念上的分歧和实施策略上的差异,也是正常的。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进程中问题能够得到逐步解决。 

 

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新课改的难点。您是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的核心成员,请谈一谈其“亮”在何处;其“难”又在何处? 

郭:人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我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追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在认知的基础上,倡导实践、探究、交往、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注重整合的课程理念。这些都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说倡导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50年来真正设计和实施的一门实践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清晰的课程目标、学习活动内容领域,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需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整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第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和校本开发实施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切实体现三级管理体制。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学校内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这也许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难”所在。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首先需要学校具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从此意义上说,综合实践考验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考验着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内部建立新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如时间制度的创新、教师指导制度的创新等;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客观性、效用性,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学生安全保障等问题的有效解决,都是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新课程中的“难点”的原因。

 

王:您主持的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研究与实施近五年了,请您简要介绍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基本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选择?

郭:经过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项目组成员、课程改革实验区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的共同努力,近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设计与实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实验稿)》的研制工作,并即将由教育部颁布指导纲要正式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成为新课程中真正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课程标准文本。第二,通过理论研究,项目组研究人员出版和发表了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系列论著、教师培训丛书等。提出并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的定位,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和理论界的普遍认可。第三,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整理了一系列示范性案例或课例,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经验。第四,培训了一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上看,获得了有效实施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经验,如过程性方法的指导、问题解决方法的指导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管理与校本推进的经验、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的经验,如“学校+基地”推进模式等;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发展评价的经验,如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问题,二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问题。目前,很多学校都能总结出较好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案例,但没有较好地进入常态实施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不足、教育评价策略不到位,也有教育理念方面的原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任意改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结构,挤占或挪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没有得到保证。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缺乏基本规范,教师指导不力,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

目前,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首先必须明确办学方向,切实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保证国家课程政策的严肃性。再者,根据地方实际,出台相应的课程政策、教师政策以及教育评价政策,切实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加强对学校课程实施的督导与指导。第三,增强中小学课程建设能力。

王:研究性学习是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板块之一。在您看来,这四大板块或四个领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郭:人们通常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合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板块。如何看待“四大板块”及其相互关系?要回答这一问题,我觉得要思考这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这些所谓的“指定领域”是否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因而,其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而这一问题就是学生活动的主题。从当前实施得比较好的一些案例来看,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都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如“少儿拖把的研究与制作”、“生日如何过”等等,无不是学生从自身生活背景中提出的问题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围绕问题和活动主题展开的。因而,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指定的领域,而是学生从活动背景中或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与活动主题。之所以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预设性和生成性特征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预设的课程,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什么内容?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学习的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好,不是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的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不是预设的内容,而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什么”的东西才是活动的内容。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才是内容,所谓的“劳动知识”也是围绕学生活动的主题而渗透在活动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开展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严格来说,这不是由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或预设的,而是由学生自主提出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从此意义上说,只有活动主题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只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形式或活动要素,具体表现为研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如社会宣传、公益活动等)、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如设计、制作等)。

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和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我觉得这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误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活动课程。因而,活动就是其基本形式。然而,活动是多样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一句话,就是“从做中学”。这些活动形式恰恰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要素所要求的基本活动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要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状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决定活动形式或活动方式。

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指从一种学习方式转到另一种学习方式,而是要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也要求活动方式的综合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个学段的活动实施中,经历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回报与表演等活动方式。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经历研究、服务与实践、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等基本活动方式。

2.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价值就在活动过程中。要防止浅尝则止,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与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一般来说,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从活动准备阶段,到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开展自主实践。经历活动主题的提出、制定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信息(文献资料,或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活动情景、进行总结与交流。例如,在准备阶段,活动主题的提出,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形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资料、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从问题上升为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的指出与明确不能仅仅通过一节课就完成。要切实体现该课程的价值,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必须让学生“全面参与”,并“深度实践”。

 

王:在我国现阶段,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要常开、开足并开好,您认为其必要条件是什么?充分条件又是什么?

郭:在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中,“研究性学习”也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活动领域。普通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最重要的一个活动领域。所谓研究性学习,通俗地说,就是基于课题或活动主题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其中的“课题或活动主题”不是来源于学科知识学习中的问题,而主要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生活,是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其“探究性学习”是指模拟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

普通高中要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觉得需要如下基本条件:首先,普通高中校长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或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切实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尊重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切实落实课程计划,保证课时、合理安排指导教师。自从1992年的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各地都存在着无私国家课程计划严肃性的问题,有些高考或中考不考核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设或落实,是什么原因?我看最根本的还是办学思想问题、教育思想问题。所以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检验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良知的一门课程。其次,加强课程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有力度的课程督导制度和评价制度,学校一级也缺乏不要的内部课程制度。如教师指导制度、教师评价政策(包括教师职称评定等)。第三,增强学校的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课程。

王: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文化”与“学习方式”两种特质是科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那么您视野中我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是驶上了“正道”还是闯进了“误区”,或者二者并存? 

郭: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还是研究性学习,我觉得的确需要在学校建立起一种研究与创新、交流与合作的课程文化,要求认识到学习方式变革或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研究性学习是驶上了“正道”还是闯进了“误区”,或者二者并存?这涉及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评价问题。据我在实验区的调查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远没有驶入“正道”,也不存在什么“误区”。所谓“正道”,我的理解是:综合实践活动或研究性学习进入“常态”实施,课程实施具有有效性,这恰恰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或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谓“误区”,是指偏离了方向。应该说,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问题的确不少,有的问题还十分尖锐,十分普遍,但我觉得很多问题取决于教育思想的端正,取决于制度的完善。 

王:在您的学术愿景中,有中国特色又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策略与路径”是什么?

郭:在我的学术愿景中,有中国特色又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策略与路径”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年度方案和学期方案,学校制定了《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2.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门负责教师,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活动指导教师小组。3.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进入学期课程安排表,并按课程表的计划予以实施。除单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开设的课时不少于24课时。5.每学期3-6年级、7-8年级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6.指导教师对每个有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 目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校应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债地要求学校提高课程设计能力,教师应提高课程意识。学校如果缺乏最基本的规划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很难进入常态实施状况的。当然,其前提是学校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切实转变办学思想。 

第二,统筹安排指导教师、课时,并初步形成各年级比较稳定的课程资源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 

第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传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具体的问题。学校要组织教师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的研讨,以便提出解决的方案。
 
来源:http://www.chinazhsj.com/cc/lldh/200808/427.html

文章录入:青格里    责任编辑:青格里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参考资…
    《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新…
    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站更新文…
    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站更新文…
    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站更新文…
    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网站更新…
    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网站更新…
    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网站更新…
    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网站更新…
    “先学后教”的实践困惑怎样…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