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思考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精读”只会害了孩子          【字体:
“精读”只会害了孩子
作者:三川玲    文章来源:童书妈妈三川玲    点击数:101    更新时间:2023-12-18    

  转载来源: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一、精读是反人性的阅读方法

        精读,百度解释为:仔细地阅读。英译为:read carefully and thoroughly,彻底完全地读。
  精读,英文原词叫 intensive reading,intensive的意思是“密集、彻底、十分细致的,短时间内集中紧张进行的。”
  而我们第一眼看见“精读”这个名词,可能想到的是:细读,彻读、密读。
  “精读”这些年被频繁地提及,然而我以为这是一种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从阅读动机来说,如果要细读、彻读、密读,导向的行为是书要读完,读好几遍,甚至几百遍,要天天打卡。这种阅读行为是违背人的阅读动机的。没有一个人热爱阅读,是因为可以读好多遍,把每个角落都彻读完。人的阅读动力来自于强烈的阅读快乐,以及满足好奇心求知欲,而“细读、彻读、密读”则是反人性的。
  第二、从阅读的教育目标来说,细读、彻读、密读,是以“阅读理解”为最高目标的阅读,即我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意思。而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来看,人的学习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记忆、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理解仅仅是倒数第二级。可怕的是,倒数第一级第二级是最耗时间精力和学习激情的。
  学习是人类的本能,让阅读只停在倒数两级之内,只会把这种本能磨灭掉。
  第三,从阅读的人文精神来说,细读、彻读、密读,这是一种把个人独立思考拿走,对作者进行精神拜倒的行为。阅读是为了当个U盘,他人思想的储存器,甚至把自我全部清空呢?还是从阅读中学习,认知、分析、判断,选择,创造,进而成长为一个强大的自我呢?
  事实上,比“精读”更能够实现此目标的有审辨阅读,专家式阅读,输出式阅读,费曼学习法的阅读,这些都是更直击阅读本质的阅读。甚至,与精读相对的泛读——广泛阅读粗读略读,其达成目标都比精读有益。


  二、精读大多时候比泛读还低级

        跟步步高实验学校董事会主席谢勇先生聊天。他告诉我,之所以对教育非常了解,是因为“设定好了目标,就会去看什么书。遇到了什么问题,就看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约相关专家来请教。”他的阅读方式,绝不是精读:“我读书就是翻翻目录,找到感兴趣的章节,看完就行了。不会完整地看完一本书,只关心我的问题如何解决。真实的问题解决多了,就慢慢成了行家。”
  我曾经跟蒲公英教育智库的创始人李斌说:“我看书的时候很不宁静,尤其是遇到感兴趣的,每一页都恨不得标明有什么触发,结合我的特点有一个什么设计,有时候看一本书能设计几套课程出来。看书就像在捡钱。”李斌老师说:“我看书也有这样的经历,不创造点什么就觉得没意思。为什么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呢?就是不要把书籍捧在神坛上跪拜,而是要作为自己进步的踏脚石!”
  据说,英国维珍公司的创始人布兰森因为阅读障碍,根本不能自己读书,他的方法是跟人不停地交谈,大量输入自己想要学习的信息,并判断出来哪些是自己可用的,马上去用。香港首富李嘉诚也是每天让秘书给自己读简报和世界主要媒体的摘要,他的学习和应用能力超强。
  我看比尔盖茨每次出差的时候,都会用环保布袋子装一大袋书,好几十本,看样子他绝对不可能对这些书进行精读。然而比尔盖茨的阅读品味非常高,教育图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准备》还有诺奖图书《事实》我都是通过他了解到的。
  比尔盖茨读书显然很粗很泛,但他从书里学习到的东西应该比大多数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精读派多得多。


  三、以“阅读理解”为最高目标的精读连应试都会低人一等

       有位海外妈妈说:“你就别喷精读了,我的小孩要是能够被老师带着精读中文,不至于连中文都不会读写。”还有几位读者说:“精读对掌握语文知识,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还是有益的。”
  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孩子不会读写中文,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国外,不以中文为母语造成的,跟精不精读没啥关系。孩子是在学习语言,不是在学习阅读。此外,以学语言或者阅读理解为目标的语文考试里,一字一句抠着学,未必比自由阅读的考试效果好。
  李希贵校长在山东某学校工作时,有一年因为没有语文老师,就让学生们上了一学期的阅读课,大家去图书馆看书,想看啥就看啥,没有语文老师,没有任何指点,更谈不上精读指导。然而,这群自由散漫阅读的孩子,考试成绩居然比踏踏实实上语文课的孩子还高。这似乎印证了前面说的:“学习是人类的本能,能够把人类本能磨灭掉的,就是让阅读只停在倒数两级之内。”
  成都的天立教育也很有意思,他们的语文老师跟阅读老师是分开的。结果怎么样呢?据他们的阅读老师、全人教育奖获得者舒凯老师说,语文成绩没有太大变化,但师生们都很喜欢书本,喜欢阅读写作课。
  如果说世界上最可怕的考试,是以淘汰人为目的的考试的话,最可怕的阅读,就是以阅读理解为最高目标并以精读手段达成的阅读了。如果在真实生活中毫无优势,在学校场景里连语文考试分数都不能更高一筹的话,我们苦苦坚持的细读、彻读、密读还有什么意义?


  四、“精”字永远无法跟伟大和深刻联系在一起

        比起精读,我赞成自由阅读,这才符合人的真实动机。人只要是主动阅读的,就会从阅读中去寻找他想要的。自由而主动的阅读让人找到快乐,找到方法、智慧、意义和价值。
  我也赞成输出式阅读,通过教别人而去阅读。童书妈妈读书会就是输出式阅读,没有领读人,没有讲书人,不要求拆书,不做思维导图。但是,我们要求书友每年必须做两次带PPT的演讲分享。
  我赞成专家式阅读。曾经因为要参与编辑一个鲁迅纪念专题,我恶补了100多本关于鲁迅研究的书,等刊物发行那天我感觉自己比中国90%以上的人更懂鲁迅了。
  我还赞成创造式阅读,为创作一个东西而去阅读。幸福流写作课《读城记》课程的孩子们,为了给所在的城市写一篇传记,阅读了大量图书,跑了数次图书馆,写出的文章刚刚签了出版合约,他们也变成了这座城市的专家了。
  我甚至赞成李斌老师在说“阅读是进步的踏脚石”时冲口而出的“唯利是图的阅读”。一定要从阅读中得到方法和智慧,获得实实在在的改变——这就叫阅读中的有利可图。
  也有人说,”精读“也包括输出式阅读、专家式阅读、创造式阅读。我当然知道它包括,但是我极其不喜欢这个“也”字。这明明是关于人类命运的阅读事业,接近思想本质的阅读,为什么“也”叫精读?维特根斯坦说,语言决定意识,你用什么样的词汇去描述一件事物,意味着你的意识里面这是排在第一位的。
  人类为什么要阅读?排在第一位的绝对不是“精”。人类阅读的意义,在于通过阅读成为思想着的人。思想家爱默生有一段演讲词:“谦和温顺的青年在图书馆里长大,确信他们的责任是去接受西赛罗、洛克、培根早已阐发的观点。同时却忘记一点:当西赛罗、洛克与培根写作这些著作时,本身也不过是些图书馆里的年轻人。因此,我们拥有的只是书呆子,而不是“思想着的人”。
  因此,我们所谓的书本知识阶级,他们爱书如命,却与自然和人类的天性相去甚远,反而在世界与灵魂之外建立起了某种“第三类秩序”。于是便有了各种藏书家、校勘家和狂热的注释学者。我们宁可不读书,也不愿意任由书的引力把我们拖出自己的轨道,从一个宇宙变成一颗卫星。


  阅读,不是要去记住某些知识,做对阅读理解题,而是因为我们是思想着的人;不是要精细地、忠诚地消化某些人的思想,而是因为我们拥有活跃的心灵。活跃的心灵,能够帮助我们看见真理,表述真理,或者进行创造,它让我们成长为独一无二的强大自我,这是谁都不能夺走的。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