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理论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玩耍不是儿童成才的对立面        【字体:
玩耍不是儿童成才的对立面
作者:尹建莉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1904    更新时间:2014-08-10    

 

刘菀妮 绘

  ■儿童需要玩耍就像需要母爱一样。剥夺玩耍,不仅是剥夺童年的快乐,更是在剥夺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 

  ■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绪和智力都会处于糟糕的状态,成绩也将会处于正常水平线下,出现磨洋工、不专注、理解力差等问题。 

  ■只要家长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去玩,孩子就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 

  ■如果孩子能从小尽情地玩耍而从不因此被训斥和鄙视,那么他将来对工作和学习,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认真和热情,投入并富于激情。 

  ■爱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爱越多的孩子,成长得越健康。 

  我曾在微博中发过一条测试题: 

  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都在午饭摆上桌时不愿下线。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愉快地把饭碗端给孩子,让他一边玩一边吃,不让孩子别扭;另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不再吱声,吃完饭收拾掉饭桌,把剩下的饭倒进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吃饭。大家觉得哪个方法好? 

  这两种选择,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家长对孩子玩电脑的两种心态:家长心中无任何负面情绪,无任何惩罚行为,让孩子玩得高兴;家长心中有负面情绪,有或明或暗的惩罚行为,让孩子玩得内疚。 

  更多网友选择的是第二种,有的选择“既不给他端过去,也不倒掉,把饭留着,他自己想什么时间吃就什么时间吃”,这其实和倒掉饭菜是一样的,属于家长心理上有惩罚性的第二种。 

  同样的情境,换一个前题,孩子不是因为玩电脑而顾不上吃饭,是因为思考一道数学题或读一本书而沉迷,不愿意过来吃饭,那么你会用哪一种方法呢?  

  如果你还坚持第二种,认为按时到饭桌上吃饭比一切都重要,说明你的家庭生活中很少有随性和变通,一个简单的生活细节都不可以偶尔打破。在缺少自由的家庭生活中,你的孩子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听话,能遵循你所订立的各种规则,一板一眼、事事听命于家长,令你满意。但将来他的能力绝不会超越你,他的幸福感绝不会比你多。当他在所有的生活细节上都不可以打破你所设定的规则时,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超越你所能为他提供的条件和框架。 

  这么固执的家长应该是少数,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换了情境细节而改选第一种,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学习功课和玩电脑分别代表有价值和无价值,受到的待遇自然不同。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玩耍?如何看待电游?如何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兼顾? 

  玩耍和阅读同样重要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蔑视童年的价值,认为童年只是成人的准备阶段,所以玩耍只是儿童的一种年龄属性,没有价值属性,甚至有人认为学习和玩耍根本就是冲突的,犹如减肥和吃美食相冲突一样。我亲耳听到一位家长对6岁的孩子说:“要上学了,以后再不能买玩具了。” 

  事实是,玩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非常重要。儿童需要玩耍就像需要母爱一样。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早已证实,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儿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认识、模仿和体验各种常识的。剥夺玩耍,不仅是剥夺童年的快乐,更是在剥夺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能力、娱乐的能力、有意义地利用闲暇的能力,都是公民效率的重要成分,比其他能力训练累加在一起更加重要。”他认为抑制休闲玩耍的需求是绝对错误的,会造成恶果。“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得到确认和推广却是近些年的事,尤其目前孩子们的玩耍和功课严重对立,人们只看到孩子在被迫学习中所获得的一点成绩,却看不到放弃必要的玩耍所遗留的长久的隐患。 

  其实,孩子在书桌前度过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决定其成绩高低。因为学习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双轨并行来发展的事,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完全呈正相关。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绪和智力都会处于糟糕的状态,他的成绩也将会处于正常水平线下,出现磨洋工、不专注、理解力差等问题,比如有些孩子经常被评价为“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习”。这些状况如果一直在恶性循环中延续下去,会变成一个人一生都去不掉的缺点,使其永远地失去成就大事的气质。 

  以前,很多家长不理解阅读的重要,对“看闲书”很鄙视,会有家长粗暴地把孩子从外面借回来的小说烧了。经过很多年很多人的努力,阅读的重要性现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和阅读同样重要的玩耍却还处于被排挤的尴尬境地中。事实上,阅读和玩耍都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正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菜。用学习来挤占儿童的玩耍,相当于既要孩子长个子,又不给他吃饱饭,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错误做法。 

  有人会说,我承认玩耍很重要,如果孩子玩别的,比如打篮球、下棋,我就支持。其中的潜台词无疑是:电游不是健康游戏。 

  实际上,真正令人纠结的,是孩子们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的有用原则和功利原则。设想现在电脑还没有被发明,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打球或唱歌,打球和唱歌也将被妖魔化。我认识的一位母亲就对正在读高中的儿子酷爱打篮球恨得咬牙切齿,听她的口气,宛如她儿子正在吸食一种叫“篮球”的毒品。 

  没有负罪感地玩,才能协调好学业和游戏的关系  

  以我女儿圆圆为例,很多人以为圆圆是标准三好生,做事从来都是令家长或老师满意的。其实圆圆是个普通的孩子,也有各种不足和毛病。她从大约十岁开始玩电游,可以一口气在电脑前坐七个小时,顾不上吃饭,我就把饭碗送到电脑前。她大学读的是工科,功课压力很大,课余还要参加乐队排练、看电影、看小说、买时装、谈恋爱,再加上玩电游,时间上经常捉襟见肘,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她已在美国一所常春藤盟校读硕士,还见缝插针地玩。 

  我当然希望她学习、生活、娱乐几不误,一切井井有条。但我知道完美的状态很难实现,我自己到了中年也始终没学会把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既然自己都做不到事事安排合理,那我也不要这样去要求女儿,轻松愉快难道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吗?有太多的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健康和情绪息息相关,我坚定地相信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养生,所以基本上能坦然地和自己及家人的各种缺点和谐相处——这份坦然可能让我们在一些小事情上表现不完美,但它并没有降低我们的人生质量和幸福感。圆圆读本科时同宿舍6个女孩,自我管理上做得完美的只有一个,但6个女孩各有各的精彩,都很出色,学业上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事实上,在玩耍和学业兼顾的问题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允许平时安排得不理想,甚至哪几天或哪段时间特别不理想,只要总体上能兼顾玩耍和学业即可——这个简单的目标能否正常实现,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只要家长态度拿捏得当,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良好的自治。而所谓“拿捏得当”,做到了也并非难事,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个理念是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出的,它可以套用到对孩子学习、游戏等的一系列管理中。“不管”,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只有在变态的环境中,恶才会被刺激出来。这都是人类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家长不必担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会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网瘾”中——有这样担心的家长,结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这就是严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层原因。 

  在正常生态环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调适的动机和力量,而且年龄越小,调适功能越强大。也许他们会不时地玩得过了头,也许他们短时期内在学业上不如人意,只要家长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去玩,孩子就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圆圆初一初二狂玩游戏时一度也影响了学业,我从未因此训过她。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觉地把游戏盘打包收起来,完全投入到学习中。 

  并非只有圆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亲如果完全信任孩子,从不用负面眼光看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孩子能从小尽情地玩耍而从不因此被训斥和鄙视,那么他将来对工作和学习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认真和热情,投入并富于激情。这一点,从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观察到。 

  来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打扰这种自我调适,导致其心理秩序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谓“网瘾”,往往是儿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选择功能受到破坏的一个后果。深究一下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几乎都可以看到家长的错误管制及游戏之外的问题。 

  “规矩”不是管制,“方圆”不是服从 

  把饭倒进垃圾桶,这个动作真是痛快,但想象一下这个行为有多么野蛮粗俗吧。我知道很多人一旦置换角色,就会吃惊地发现这确实不是好方法。那么为什么会选择第二种做法?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是孩子,而且是“我的孩子”——这就是你思维中的症结,以前一直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现在它显现出来了——即在你的潜意识中,你一直不曾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你是把自己置于一个操纵者和领导者的位置上了,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甚至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教育手段如果不包含有善意和悲悯情怀,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学会爱和同情呢?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或对自己冷酷,请你不要吃惊,也不要委屈。 

  留言中还有家长认为应该强行直接关机,该吃饭就吃饭,没什么商量的余地。这种方法属于直接控制,行为十分简单,但也十分粗暴,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孩子发生“网瘾”、成绩不佳、逆反心理严重或消沉等系列负面行为的概率将会非常高。还有的说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饿,也不吃饭,直到孩子下线。这是一种通过自残来给孩子施加压力的行为,亦不可取。 

  现在动不动发生青少年自杀的事件,人们总是喜欢归昝于“生命教育缺失”——这种大而无当的陈词滥调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欲盖弥彰。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亲关系良好,想到父母时内心是温暖的而不是冰冷的,他决不会自杀。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小学发生枪击惨案,造成28人死亡,凶手是一名20岁的年轻人,他先在家中杀死母亲,然后到母亲曾服务过的小学行凶。 

  如此残酷的年轻人,他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家庭生活?他的父母到底是如何跟他相处的?拼凑一下媒体漫不经心提到的一些有关他的家庭生活的信息和细节,不难看出问题的真正根源。比如,他的妈妈对两个儿子非常严苛,尤其对小儿子亚当(即凶手),不高兴时会用枪指着这个男孩的头……请想象一下母亲这些态度和行为带给儿子的感觉吧。枪击案发生后,枪手的哥哥第一个反应是,他妈妈肯定被打死了,这个判断绝不是空穴来风。 

  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融恰,他就不会变坏,也不会去自杀。因为父母一方面是孩子最好的心理依靠,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态度,如果孩子对父母失望了,他就对整个世界失望了。 

  我们受一句话的误导太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太多的人错把“规矩”理解为琐碎的管制,把“方圆”理解为服从,这种浅薄的理解只能产生一些浅薄的教条,不知让多少人踏入误区。 

  妈妈和爸爸应该是孩子想到了就觉得最温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个人,而不应该是严厉的执法者和令人压抑的君主。给孩子送一碗饭和溺爱没有一点关系。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爱越多的孩子,成长得越健康。冷酷从来不是教育,它是教育的反义词,冷酷教育只能制造冷酷。 

  一碗饭是送到孩子手上还是倒进垃圾桶,这看起来如此小的一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却会深刻而久远——回到开始的测试题上来,选一还是选二,这是个极小的生活小细节,却是一块教育的试金石。(尹建莉 作者系家庭教育研究者,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案例分析】 

  [案例] 

  某著名大学的一名男生,高考成绩非常好,人也很聪明,但入学第一年就出现挂科现象,整天疯玩电游。到二年级开始不去上课,老师做工作也没用,他父亲到校陪读4个月,当爹的每天晚上就在宿舍把3张椅子拼起来睡觉,极为辛苦,也不能根本上改善儿子状态。留过一级后,该男生仍然不能完成学业,学校只能对其进行劝退。 

  这个男生曾对宿舍同学讲,他现在其实并不喜欢电游,上中学时是真喜欢玩,但父母一直对他管得太严了,尤其高中几年,请来的家教老师占满了他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没摸一下电脑,也没有任何其它娱乐,他现在只想把所有失去的玩耍补回来。 

  [分析]  

  这个男孩子的情况,“补回来”只是他自己所能归纳的原因。真正让他无法完成学业的,一方面是长期以来不能释放的玩耍需求积压在内心所形成的巨大反弹力,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控制太强有力,他没机会练习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所以这方面能力也就丧失了。他在电游上的放纵,其实是一种力不从心,是自我无力感的表现。 

  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比不停地给予更让人幸福。这一点对儿童教育、婚姻维护都是适用的。想长久维持的东西,必须给出足够的空间。尤其对于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同意他们去做一切愿意做的事情,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成长越健康。孩子的好与差,不在于管或不管,而在于环境变态不变态。不正确的管制,本身就是变态的一种,比不管还要糟糕得多。 

  我知道有些家长在和孩子纠结一段时间后,就满脸失望地说“不管”了。这是对“不管”的误解。不管不是放弃关爱,而是不动声色、不着痕迹的管,即在不跟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正面潜能。比如建立良好的亲子信任关系,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兴趣,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帮助孩子建立同伴交往圈子,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等。家长最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但计划如何制定一定要听取孩子的建议,如何执行也要交给孩子……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比错误地做要好。 

  我承认圆圆之所以显得能量更充足一些,除去天时地利等诸多因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能量从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长的斗争中,不需要消耗在过度的自我纠结中,而是全部用于自我成长上。 

  我没有能力让圆圆像她室友那样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我把心思用于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上,我想明白以后,孩子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我在学习和反思中获得的最受益的道理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 

 

  【家教主张】 

要相信儿童天然地对邪恶的东西有抗拒和抵触,健康、阳光的心理不会轻易受到坏东西诱惑。

正确看待电游的价值和功能

  历史上可能没有哪一种游戏像电脑游戏那样被妖魔化、污名化。“网瘾”概念的确立就是这种贬低性被合理化的一个极端现象。 

  在我们的话语里,“瘾”总是和不健康的嗜好以及有害、病态的后果联系着,都应该是被戒绝的或应该严格控制的。所以世上有烟瘾、酒瘾、毒瘾,没有“学习瘾”、“发明瘾”、“工作瘾”。既然当下有“网瘾”之说,可见家长对它的憎恶和提防之心。 

  我认识一位母亲,她完全不了解电游,对电脑也很陌生,她儿子上中学时,她就因为电脑跟孩子发生过很多次冲突,即使她儿子已读到了硕士,每个假期孩子回家,都会因为电游的问题闹得母子间不快。这位妈妈对电游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宁可儿子看一晚上电视,也不愿他玩一晚上游戏。 

  事实是生活在当下,想禁绝孩子玩电游几乎不可能。即使年轻一代家长能对电游给出适当理解,允许孩子适度玩,也还是忧心忡忡,心存顾虑。有的家长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电游,也会一边玩着一边内疚着,所以他们面对孩子玩电游的态度,就像酒鬼看着自己的孩子开始学喝酒一样,心情复杂,充满忧虑。 

  当人们对电游怀有如此偏见时,看到测试题中的第一种做法,自然会认为这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如同孩子学吸烟给他递上火、想吸毒送上钱一样,是对坏行为的奖励,后果是让孩子陷入网瘾,变得堕落。 

  其实,电游就是个游戏,它和烟酒没有可比性,和毒品更相距十万八千里。究其本质,和打篮球、下棋、捉迷藏没什么区别,所不同的只是它更复杂,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每一款被年轻人普遍欢迎的电游都是一种设计精良的产品,集趣味性、丰富性、创造性及互动性于一体。教育一直以来特别强调孩子的动手能力,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恰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动手工具,孩子的智力也会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 

  比如微软公司出品的《帝国时代》,是一个场面宏大、具有史诗规模的游戏。玩家要从石器时代起步,去创建一个强大文明的帝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自己的部落迅速强大起来,战胜别的竞争对手,玩家需要像一个真正的领袖那样,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对一些微小的暗示有敏锐的反应,并要用耐力和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孩子们在玩的时候,有观察、有判断、有反应、有期待,在一个模拟的世界中真实地参与了不一般的社会生活——这不就接近教育家杜威倡导的“做中学”吗? 

  我曾听台湾一位研究脑神经科学的教授讲到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台湾军方新飞机试飞中频频出事故,调查发现,飞行员注意范围狭窄、空间感觉能力差、应急处理能力不强是事故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运用脑神经及心理测试手段,帮助军方挑选出几位合适的飞行员,他们的共同爱好是玩电游,都是电游高手。 

  至于暴力和色情,这些不是电游的本质,就像色情和暴力不是图书的本质一样,不可能通过取消阅读、取消游戏来防范。除了呼吁有关部门加强游戏审查,家长要想办法引导孩子,帮他选择健康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加强正面价值观引导。要相信儿童天然地对邪恶的东西有抗拒和抵触,如果他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是不会轻易受到坏东西诱惑的。 

  电游的缺点和阅读大体相同,比如长时间坐着不动,缺少运动,眼睛疲劳。这些问题需要家长想办法帮孩子去解决,比如发展孩子的运动爱好及其他兴趣等。孩子总要有可玩的东西,如果不让他玩电游,你能为他提供一种更有趣、更容易普及的玩耍吗? 

  判断一种游戏的优劣,我认为有三点核心判断:孩子的参与程度高不高、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三条可以套用在一切游戏中。比如,电脑和电视都是通过屏幕来提供娱乐,但电视没有互动性,看电视不需要参与,不需要判断,人在电视机前待的时间越长,大脑越懈怠,所以它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确实有一些孩子玩电游过度,我认为板子不应该打到电游上,而应该追究到整个社会在对待“玩耍”的变态行为上。一方面是成人对电游的偏见对儿童反而形成负面刺激;另一方面,游戏的目的本来只是娱乐,可现在几乎所有的儿童娱乐项目都成为培训内容:游泳班、唱歌班、绘画班、羽毛球班……没有玩耍,只有课程;没有娱乐,只有名次——当所有的玩耍被功利地利用为一项项任务时,电游成为“纯玩耍”的最后一块净土,其魅力自然也就独一无二。成年人高高在上地指责孩子沉迷于电游,有多少人反思过,到底我们为孩子提供了怎样一种生存和成长的条件?(剑立) 

  《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10日第3版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儿童心理健康的6个方面表现
    怎样开发儿童的交际潜能
    儿童心理问题外因是主导
    分数至上刺痛中国留守儿童幼…
    为什么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
    很棒与羞耻——从中美的儿童…
    如何纠正儿童挑食偏食的毛病…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十注意”
    儿童阅读——不得不说的问题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