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政策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乡村教师如何从平凡和贫瘠中“突围”          【字体:
乡村教师如何从平凡和贫瘠中“突围”
作者:吴再柱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1793    更新时间:2014-07-24    


也许是受了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一文的影响,我才有了“乡村教师突围”这个立意,进而完成了同名书稿。

记得许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苏东坡突围”这个标题时,也被其的“突围”二字所惊愕。细读文本之后才领会到,苏东坡所突破的,原来是一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的心境之围,一种“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思想之围。

是什么“包围”了乡村教师

当下,处在中国大地上的乡村教师,似乎也正被某种东西所深深地“包围”着——那的抱怨,论坛Q群的愤青,年关岁末的请愿——这一切便是一种见证。

归结起来,包围着乡村教师的东西,大概不外乎四个方面:

一是工资待遇方面:经济收入与GDP增长速度不成比例,与其他诸多行业相比距离较大,横向比较弱势明显,养家糊口捉襟见肘。
二是劳动性质方面:工作时间长,竞争压力大,学生底子薄;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裹挟,导致许多乡村教师身心俱疲,体脑乏力。
三是专业技术方面:固有的知识贮备,难适现实之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堪课改之重;专业发展进退维谷,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四是精神体验方面:“寂寞地坚守”并没有换来尊重的眼神;“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没有享受到职业的“光辉”。
显然,在工资待遇方面,唯一的办法是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更多投入。事实上,在这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开始了行动,比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便是一项有力的措施,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乡村教师何以“突围”

“改变你所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这无疑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存方式。对于乡村教师而言,在我看来,我们所能改变的,应当包括思想情绪、思维方式和行走姿态。因而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教育良知出发,还是从生命状态来看,我们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更大限度地发扬我们所固有的勤劳、淡泊、朴实和坚韧等优秀品质,去实现心灵的突围、理念的突围、课堂的突围和学校的突围。

心灵突围,需要我们用“个体行为”去把握幸福:心怀感激,生命便有了阳光和温馨;心怀忠诚,灵魂便有了责任和宁静;心存真爱,生活便多了自然和天真;心能上进,旅途便有了灵动和风景。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古仁人之心”:既能“拿得起”,又能“放得下”,还可以“看得开”。实现心灵的突围,最好的方式是“读万卷书”:读书至乐在宁静,在宁静中提升素养,在宁静中保持理性,在宁静中执著践行,通过阅读完全可以让成为一位“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
理念突围,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大爱·大智·大写的人”:“大爱”即是爱自己、爱生活、爱职业、爱团队、爱公平;“大智”便是善学习、善蹲下、善造势、善装傻、善欣赏;只有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有信仰、有思想、有人格、有修为、有力量,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一群“大写的人”。理念突围,需要我们做“学生角度”的德育,也就是做“学生视角、学生喜欢、学生受益”的德育。需要我们有热爱学生的情怀,有读懂学生的能力,有培养公民的使命,更有与时俱进的行动。需要我们既有“正能量”,更有“正方向”:如果说“正能量”是一种激情、一种心态;那么,“正方向”则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这种责任与情怀,便是让教育的每个时刻都名副其实地体现着“生命在场”。

课堂突围,需要我们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为劳动而生活”,把教育作为灵魂的一个枢纽工程,作为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去追求和演绎着一种“生命的课堂”:用知识“吻醒”生命,以生命“吻醒”知识,在知识落实、精神愉悦的基础上,始终贯穿着生命的召唤。需要我们用良好的心态去校本教研,“求真·向善·唯美”地进行教学反思:客观审视教学得失,努力完善自我人格,不断追求艺术境界。需要我们探寻并遵循着教学规律:关注“人”,突出“学”;低起点,慢爬坡;先“教死”,后“教活”;堂堂清,人人过。需要我们驾御好有效教学的“三驾马车”:知识教学,课堂管理,习惯催逼。需要我们理顺开放课堂的辩正关系,坚持一种“中庸之道”:放开展示,不放指导;放开体验,不放示范;放开对话,不放效率;放开课堂,不放质量。

学校突围,首先要有一种“办好学校并不难”的办学自信:只要具备了事业心和主见,办一所成功学校,也是“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的事情。学校突围,需要我们迅速补上“文化课”:兼容并包,接纳和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并以此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补全学校的“文化短板”,名副其实地实现“文化育人”。需要我们明确并缩短与知名学校的距离:它不是物和屋的距离,而是人和仁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理念和信念的距离;不是与教育质量的距离,而是与教育规律的距离,也即是校长与正确理念的距离,教师与专业书报的距离,学生与良好习惯的距离,学校与校本课程的距离。需要我们积极打造“公民校园”:规则意识强,行为举止美,文化氛围浓,教育质量高。需要我们紧扣关键词,培养好公民:生命在场,生活在线,规则意识,学科渗透,言传身教。需要我们用真机制、真行动,去锻造真教育家,去真正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突围”到“成熟”

我1985年开始走上乡村小学的讲台,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后来考入中等师范学校,转为公办教师。在将近三
十年的乡村教育生涯中,一小半在乡村小学,一大半在乡镇初中。

其间,既当过纯粹的科任教师,也做过学校的教研主任;既主管过德育工作,也主持过教学工作;工作的学校,既经历过最终撤并的无奈,也体验到连续辉煌的喜悦;个人的考绩,既常常领会到名列前茅的快慰,也偶然品尝了名落孙山的失落;家庭生活上,既有过亲人病重入院的揪心,也有过孩子成绩不佳的惆怅;个人的发展上,既有过大众瞩目的幸福,也有过频繁调动的郁闷,既有过“才子校长”的公认,也有过职称被潜的痛苦……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可谓尝尽了人生百味、苦乐无常。

与我有着相同或类似经历的的乡村教师何止千万?大概也正是那些平淡而曲折的生活阅历,让我们不断地实现着或小或大的“突围”,也让我们逐渐地“成熟”起来。

何谓“成熟”?内涵最丰富的的阐释,大概还是《苏东坡突围》中的那一段文字。它对于我们来说,大概也非常合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好书推荐
《乡村教师突围》,吴再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作者简介
吴再柱,1969年出生。湖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黄冈市骨干教师、教育科研百佳先进个人,首届黄梅名师,黄梅县师德标兵、优秀教师、魅力教研人物、教育宣传突出贡献个人。中国教育新闻网桃李社区“教学圆桌”版主。湖北省教育学会会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封面人物。现任某中学副校长。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师》、《中国德育》、《湖北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多篇论文获国家、省级一等奖。2008、2011年在《湖北教育》通讯员培训会上做典型交流。2009年8月出版专著《我教语文的感觉》。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2023年十大教育热词
    孩子写作业反映出的严重问题
    家庭教育到底“教育”什么?
    精准混合式教学设计
    残害下一代的教育乱象
    教育诸多乱象让教师群体艰难…
    教育的目的是学会一种思维
    为什么今天的学校教育让孩子…
    是什么吞噬了教师生的欲望
    教师的新基本功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