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新疆李宪生网 >> 感悟人生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或学习指导模式          【字体: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或学习指导模式
作者:新疆少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73    更新时间:2011-10-18    

一、三年级

1、学情分析

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学生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虽然对科学课很有兴趣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2、选用模式

 “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的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固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向学生演示“铁球受热膨胀和受冷缩小”的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固体的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

②“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③“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②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本质特征。

③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模仿。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四年级

1、学情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2、选用模式

1)“引导自学”四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引导自学,引导是针对教师来说的,意思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自学是就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开展卓有成效的自主学习。这符合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自学要遵循“教勿越位,学要到位、引导自学、课堂是学堂”教学原则。所谓的四环节教学模式,指课前预习、交流释疑、巩固拓展、课堂检测四个步骤。这四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为根本,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意义)。

通过这一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要求教师要做到“五个不要”(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做;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要做到“五个我能”(我能读;我能做;我能听、说;我能问;我能评)

2字课堂教学模式看、问、猜、动、说五字教学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过去以系统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明确了科学知识的学习应与自主探究活动相结合,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将探究放在突出的位置。小学《科学》是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公民的基础,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说其独特,是因为科学学科的特点与其他学科不同: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对于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去认识大自然……一句话,也就是如何去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必须思考的常思常新的问题。 

就是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的观察。科学教学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在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在对象上有客观事物、也有自然现象。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现象、规律等,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科学规律的洞察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探索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可以达到教师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生疑、质疑,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思路,诱使学生开口。常用的方法有:投石法、暗示法、悬念法、辨析法、对比法、连续法、联想法等等。学生动起来,要引导学生反复深入地思索。不仅从常理、常规、常式中生疑,也要从特殊、变式中着眼去生疑;要多注意一些平时很少注意的地方,多注意起关键作用的部分;要培养学生由提出孤立的单个问题逐渐能提出系列化的问题,由提出比较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到能提出比较复杂的深刻的问题。这当中,如果学生提出了独到有新意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的和鼓励。谁也说一定不能培养出一个“牛顿”呢?学生开始生疑、质疑后,会出现种种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的组织调整。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疏通;当学生提的问题偏离了探究活动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组织工作调整修正;有时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但是浮在表面,提的问题不够全面辩证,这就需要教师诱导引歧;有时学生提的问题过于分散杂乱,这就需要教师集中理顺。当时机成熟时,还要归纳总结。

     “猜”是指对研究的现象和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现象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学会合乎情理的推理,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创新的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新机会;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思维时空。

“动”,是指遵循教育学理论关于“科学教育是科学活动的教育”的论断,在课内外组织讨论、实验、测量、调查、游戏等活动,从学生之间的多次思维互动中发现科学现象的规律。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表象的水平上,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现象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观念,有助于建立起理论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做做、量量、摸摸、数数、看看,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说”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多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得出的问题或结论,教师不要急于表态或提出正确的结论,而应组织学生讨论,最好能七嘴八舌,甚至争得面红脖子粗。这样的多方交流,相互启发,深刻反思,使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最容易产生“顿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爱护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创设宽松和谐和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

三、五、六年级

1)学情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五、六年级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2)选用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①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②猜想假设

应遵循以下原则:

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④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⑤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

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⑥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加国教授的考试题:修改别人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