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实践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先学后教” 打造灵动课堂          【字体:
“先学后教” 打造灵动课堂
作者:刘红娟    文章来源:实践基地课程平台    点击数:7209    更新时间:2015-08-06    

“先学后教”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先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以自主学习、生生合作等方式,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前置性平台。“后教”,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我们且行且思,不断构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一、“先学”,给学生一张课堂地图

“先学”绝不是简单的看书预习,而应重在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展开积极的思考。作为前置性的“先学卡”应该是一张课堂地图,发挥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先学卡”不是简单地设计成看书第几页,让书本的答案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

例如,我们设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先学卡。

知识链接:

1.三角形按角分有(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2.量一量:每块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 ),算式是( )或()。

自主探索:

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操作:各剪一个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我是这样验证的:

名称

∠1

∠2

∠3

内角和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我觉得还可以这样验证:

我的发现:

我的困惑:

课前的自主探索、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在课堂中组内交流时,我们领略到学生别样的精彩:“老师,我们组量出来的三个角的度数比180大。” “我们组有同学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的,不过有缝隙,好像也没有180°。”这是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也是他们的困惑。教师课前从学生的先学卡中就可以反馈信息,使学生认识到工具的不精确,操作不当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只有关注“人”的因素,关注孩子的思维,才会凸显孩子学习的主体地位。

先学卡应该把例题书面化、细化,设计一系列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在不同层次的步步引导中,使学生学会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应该创设一个个支点,充分发挥每个“支点”的辐射作用。先学的内容:可以是初步了解学什么内容;可以是收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感性材料;也可以是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激活与新知识有关原有知识与经验,找到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有余力的孩子更可以对新知识提出质疑,甚至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在“先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后教”,基于学生先学之上

(一)捕捉信息,灵动回应

学生完成的先学卡反映了不同学生的思维状态,我们可以从中捕捉和采集有代表性的学生信息,并在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尽可能呈现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资源。

例如,“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先学卡上在学习例题后有一问题情境:三年级学生去春游,3个班需要饮料312瓶,平均每班大约需要多少瓶饮料?学生有以下几种答案:312÷3≈100(瓶);312÷3=104(瓶);312÷3=104(瓶),104≈100;312÷3=14(瓶)。教学时可以把这四种解法并列展示在黑板上,不要急于评价,抛出问题“你认为哪几种算法是正确的?”让学生比较鉴别,辨析错误,小组互动交流,尝试着将每一种算法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凸显教学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像这样经过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体验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和思维碰撞而形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

在呈现学生先学资源时,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正确结果,更要把握学生的错误资源;既要呈现结果,更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当然只有将不同学生的各种先学卡进行信息回收,课堂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根据学生的真实状态和需求适时地进行启发点拨,教学才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并具有针对性和发展性。

(二)交流释疑,提升“学力”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还存在哪些疑惑或困难?”这是先学卡中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意在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教。虽然学生的问题是零散的、无序的,但细细梳理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困惑就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

例如,二年级教学《分米和毫米》一课,收集整理了以下问题:“有时搞不清楚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分米和毫米怎么换算?”“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是怎样得名?”“1公里有多少米?还有那些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有很多种?测量工具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求知欲的自然流露。

对于这些生成性资源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随机介入,可引发为小组互动交流资源,让学生充分交流和展示,使困惑在不知不觉之中轻松化解。对小组有争议的问题和学生的独特见解应让学生先上台讲解,再通过展示、辩论、质疑得到提升。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在交流释疑过程中,教师要站在高层次上,遇到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再进行提示式或突破式点拨释疑和提炼方法。这样让学生在讨论、辨析、比较中,进行择优,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习的思维力,真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先学后教”让我们准确为学生的学情“把脉”,把教学的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把学生推到前台,让质疑、争辩、补充、修正等充盈其间,在师生、生生多维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校本课程建设的四个关键问题
    尚美:打造学校课程的文化空…
    农村小学的黏贴画校本课程:…
    未来学校建设的三层境界
    成长方程式:无可替代的成长…
    105年前的中学课程表
    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课程设…
    新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