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教育理论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教学生的“求知欲“还是“求分欲”?          【字体:
教学生的“求知欲“还是“求分欲”?
作者:钱梦龙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9839    更新时间:2015-02-17    

钱梦龙:你教出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是“求分欲”?

如果学生的“求知欲”被强烈的“求分欲”所替代,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方法都将成为空话。

,这可是钱梦龙对年轻教师说的话,可是要怎么教出学生的“求知欲”呢,身为“导学”大师,钱梦龙说,要通过你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获得内驱力,最终使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亲,你能做到吗?一起看看钱梦龙老师亲自为“好老师”微信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的作答吧,绝对为您“私人定制”,其他地方看不到哦!

“求知欲”不能被强烈的“求分欲”所替代

“刘须锦”:钱老师好,您的语文导读法在小学能用吗?小学语文训练与中学语文训练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中学,也适用于小学;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甚至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尤其是“三主”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以说适用于整个学校教育。

语文导读法的目标指向是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自主学习,我想,这对小学的语文教学是同样适用的,因为小学生也需要学会读书,包括唤醒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读能力和兴趣,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等。小学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小学阶段培养了自学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对学生今后(乃至一辈子)的发展,其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

当然,对小学生的自学应该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尤其要着眼于自学意识和自学习惯的培养,如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使用各种工具书、上网或到图书室查找资料的习惯等。小学阶段养成了好习惯,终身受用。

遗憾的是,目前的中小学教育都被应试所绑架,师生都忙于大量的应试操练,学生应有的“求知欲”已被强烈的“求分欲”所替代。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方法都将成为空话。

因此,当务之急是先要挣脱应试教育的镣铐。其实,如果学生确实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读写能力、思考能力,在毕业之前再辅以必要的应试指导(如指导学生研究考试,了解试卷的构成、各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等,而不是闷头做题目),考出优良成绩不仅不难,而且必定可以胜过那些在“死练”中长大的考生。很多优秀教师教学成功的实例都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佐证。

导读可以帮助学生爱上阅读,引发成就感


“飞舞”:钱老师,怎样让学生爱阅读,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钱梦龙:关键在于正确运用导读的策略,为学生铺设步步上升的台阶。

失败引发的焦虑和成功引发的成就感,都有驱动学生学习的作用,不少老师喜欢利用学生的焦虑(如分数排队、打不及格分数、严厉批评、惩罚等)来迫使学生努力学习,的确也能收一时之效。但这种驱动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用得多了,必然导致学习热情的衰退,造成学生厌学。成就感则不同,它给予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一种具有自觉倾向的认知内驱力,而且始终伴随着高涨的学习热情。

焦虑和成就感的区别显而易见,但不少老师宁可利用焦虑,因为造成学生的焦虑心理比较容易,而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则要靠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有效的引导。

既然导读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那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为学生设置具体而又容易检测的阶段目标,对引发学生的成就感,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对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一个阶段内可以把“学会朗读”作为他的重点目标,同时适当降低其他方面的阅读要求,当这位同学被教师确认已经学会了朗读,并受到了奖励,其成就感必定油然而生,教师就应该为他设置下一个阶段目标。当前后连续的阶段目标成为逐步上升的一级级台阶的时候,自然会形成“设标——达成——引发成就感——再设标——再达成——再引发成就感……”这样一条螺旋上升的“进步链”,学生就会有永不衰竭的学习动力了。学生不爱阅读,不爱学习,主要是因为缺乏成就感。

语言教育是语文课的“抓手”

“vip”:我想问钱老师,怎样才算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呢?语文课到底怎样才能避免教成故事课、音乐课、历史课呢?

钱梦龙:我教语文几十年,几十年来目睹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学新理论、新思想纷纷登台,但我始终坚守一个立场:我教的是语文,它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因此,我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我认定的语文教学之“根”,也可以称之为“课程意识”。因此凡有可能动摇这个“根”的理论、学说,无论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无论其立论如何高深莫测,无论其包装如何精致华丽,我都不予理会。这样,我便有了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

语文教学既然本质上就是语言(言语)教育,那么我上课时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解读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测,还是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这是课程意识向课堂教学的转化。

试以我指导学生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的一段课堂实录说明之:

师:这首诗是题画诗。同学们先读一读,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是早春?盛春?还是晚春?

(学生读诗,有的默读,有的音读,读后又小声议论。)

生:写的是早春。

师:从哪里知道?

生:从“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暖”字知道。

师:为什么“暖”字能说明早春? 能不能讲得更清楚一点?

生:春天到了,水温回升。

师:噢,春天到了,水温回升了,是吧! 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有“竹外桃花三两枝”中的“三两枝”,说明花还没盛开。

师:说得很对。“三两枝”不是盛开。还有吗?

生:还有“蒌蒿满地芦芽短”,“芦芽短”,这里是说芦芽刚刚冒出来一点,还没有十分茂盛。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这首诗其中的一句特别有名,你们猜是哪一句?

生:“春江水暖鸭先知”。

师:噢,你们是怎样猜得这样准的? 为什么说这一句特别有名?

(学生们议论纷纷)

生:这句诗写得很形象。

师:为什么说它写得很形象?

生:“鸭先知”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水温回升了,人们还没有察觉,却看见鸭子在河里嬉戏游闹。

师:看到鸭子在嬉戏游闹,这样就可以想像到鸭子知道什么啦?

生:水温回升了。

师:他有两个词用得很好,一个是“察觉”,一个是——

生:(齐)嬉戏游闹。

师:对,嬉戏游闹。看到鸭子在欢快地游动,就推想到鸭子已经感觉到了水温的回升。这里表现了诗人的观察力、想象力,这句诗里面有一个字是这句诗的诗眼,你们能找得出来吗?

生:(齐) 先。

师:对,就是这个字!同学们真是很会读诗的。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学生正是通过“春江水暖鸭先知”、“三两枝”、“芦芽短”这些具体的词语、句子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早春”的意境的,因此学生对早春的感受也是具象的、生动的。

像这样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深入文本,咀嚼品味,语文课就绝对不可能成为故事课、音乐课、历史课了。语言学习是语文课的必要“抓手”,必须紧紧抓住。

浮躁环境里,给自己一块精神自留地

“缘”:钱老师,看过您的经历,我很感慨,您能在那种环境下取得成功,令人敬佩。但是,现在的时代毕竟不同了,虽然您说您的成功可以复制,可我还是感觉比较难。现在整个社会环境都很浮躁,贫富差距大,教师压力大,但待遇、社会地位都不高,有时候想,不当教师算了,您怎样看待这些问题?我应该怎样坚持下去呢?

钱梦龙: 现在不少老师沾染了社会上浮躁、功利的习气,对教师的工作怨声载道,这可以理解;但确实也有很多老师即使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风气下,仍然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和教育理想,正是这样的老师,承载着教育的希望。我有不少朋友,都是这样的老师,他们都辛勤耕耘在自己的“一亩地”上(我把这一亩地叫做“精神自留地”),并享受着收获的快乐。

其实我的“成长环境”的糟糕程度,不是亲历者是无法想象的。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为什么?因为我对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理解。当我的理解转化成一次次教学的成功、看到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我几乎忘记了现实生活的严酷;同时我也用自己的教学实绩赢得了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尊重。

“子静”:怎样教好作文课呢?

钱梦龙:学生写不好作文,除了语言问题外,主要由于缺乏素材。作文素材有两个来源:间接来源和直接来源。间接来源的素材主要来自读书。我的语文导读法正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读书,从而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增加间接素材的积累。直接来源的素材来自生活和实践。这就要尽量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以增加直接素材的积累。

学困生最需要补的不是知识而是心理

“风语”:钱老师,好学生总是好教的,可是对于那些后进生,您是怎样教的呢?

钱梦龙:对后进生或学困生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惩戒和补课,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越惩越差,越补越糟,效果适得其反。后进生或学困生最需要补的不是知识而是心理。要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和“破罐破摔”的心理,唤醒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我在小学读书时也曾经是一名“差生”,常常旷课、逃学,多次留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聪明面孔笨肚肠”。到小学五年级留级后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从教我查字典开始,让我当他教学的“小助手”,渐渐引起了我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读书自学的兴趣,终于改正了不爱学习的缺点,到进入初中时已是一名酷爱读书、手不离书、国文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了;我以初中毕业的学历而能成为一名现在这样的中学语文教师,靠的就是初中阶段大量的读书积累。

我在初中三年级时写过一首《登杭州南高峰北高峰》的五律,曾以登山为喻表达了自己学习上的自信和再登高峰的决心:

不见摩天岭,双峰自足奇。

未穷最高处,已觉众山低。

俗境随尘远,飞鸿与眼齐。

还须凌绝顶,莫待夕阳西!

读了这首充满自信的小诗,谁能想象它的作者竟然曾是一名多次留级的“差生”呢!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总是看孩子不顺眼是一种病
    为什么孩子越学越费力?
    学生跳楼命案频发,教育之殇…
    新疆学生在校受伤校方无责也…
    读懂1-8岁孩子
    孩子的“笨”是学来的
    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教孩子成为大写的“人”
    什么样的学生可能成为未来的…
    教子秘诀:做到这6个字,你就…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