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淘宝乐园 | 一饱眼福 | 新法速递 | 微信 | 年历 | 办公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丛林网 >> 先生教育网 >> 发表园地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和谐发展 缩小差距:新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字体:
和谐发展 缩小差距:新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付刚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点击数:3893    更新时间:2012-06-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发展不均衡,而教育发展不均衡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发展不均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因此,缩小教育差距不仅具有教育自身的意义,而且对缩小整个经济社会的差距具有基础性意义。缩小差距是由我党代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加快现代化建设自身的需要。缩小社会差距,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缩小教育差距也无可避免的成为公共政策的重大命题,应该放到宏观战略地位予以考虑。

我区基础教育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南北之间,也表现在民汉教育之间。造成我区基础教育差距的原因很多,缩小差距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是:分析基础教育差距的形势,探讨基础教育差距的原因,提出缩小基础教育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新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之一:城乡差距

(一)现状描述

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是我区基础教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教育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联。从我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状况来说,城乡教育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后果,因此,在讨论教育问题之前,有必要对我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做简单的陈述。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无庸质疑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性也日益突显,农村家庭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家庭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拉大。

据统计,2005年我区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城镇36.4%,农村41.8%,相差5.4个百分点。〖注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大大高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说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家庭能用于支持子女上学的能力远远低于城镇家庭。2005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82元,收入差额为5508 元,差距比为3.22:1,差距十分显著〖注2〗。如果把城镇居民享受公费医疗、养老金、失业保障、最低生活救济等因素考虑进去,差距还远不止此。

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差距制约了我区城乡的均衡发展,同时也衍生了我区城乡在教育、文化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的差距,成为城乡差距的深刻的经济根源。

我区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办学条件的城乡差距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基础教育事业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总体情况尚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表1 2005年我区城乡办学条件比较(中学)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平方米)

生均固定资产总值

(元)

生均图书

(册)

电子图书(片/百人)

生均计算机(台/百人)

建立校园网校数

全区

6.73

4771.1

11.47

49.27

5.77

263

城市

10.21

7828.9

15.49

81.56

9.47

143

县镇

6.27

5016.8

8.6

44.59

5.20

51

农村

5.19

3101.6

10.80

35.11

4.37

69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注1〗2006《新疆统计年鉴》P206

〖注2〗2006《新疆统计年鉴》p206

表2 2005年我区城乡办学条件比较(小学)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平方米)

生均固定资产总值

(元)

生均图书

(册)

电子图书(片/百人)

计算机(台/百人)

建立校园网校数

全区

3.86

2707.0

9.09

16.50

2.11

145

城市

3.34

2402.7

10.62

57.38

3.87

58

县镇

3.71

2578.9

9.89

7.39

3.03

26

农村

4.02

2811.1

8.54

8.13

1.47

61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从以上六项指标综合分析,我区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较大差异,其中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生均计算机数和小学生均计算机数等指标差异显著。说明我区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尚有明显差距。

表3 2005年我区小学、中学危房面积分布表 单位:m2

学段

总计

城市

县镇

农村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小学

532662

33610

6.31

31924

5.99

467128

87.70

初中

264563

40867

15.45

30466

11.52

193230

73.03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如表3所示:我区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建筑面积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危房,其中70%以上是在农村,与城镇相比差距非常显著。

此外,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农村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完成“普九”任务,在地方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督促农村学校举债进行校舍危房改造,以及其他相关硬件配套建设,导致众多学校债台高筑。据不完全统计,仅“九五”期间,全区“普九”欠债多达13亿之多。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终止,乡镇、村及学校失去了偿还欠债的资金来源,县级财政本身就非常薄弱也无力偿还债务,于是将农村学校推向“旧债未还,新款难筹”的境地。农村学校的债务危机已经和正在干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

我区的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是政府,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区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230万之多。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表4 2003年我区城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较

生均预算内 教育经费

生均预算内 事业经费

生均预算内 公用经费

普通中小学

初中

1514.17

1381.82

177.89

小学

1275.27

1258.62

86.28

农村中小学

初中

1470.18

1273.99

142.22

小学

1221.45

1205.72

62.6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整理

上表可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获得的各项政府性资金投入都大大的低于城市。2003年我区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为86.28元,农村为62.63元,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只占平均数的72.6%;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为177.89元,农村为142.22元,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只占平均数的79.9%。如按城乡学生比例计算,则相差在一倍以上,差距十分明显。

农村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偏低,而且常常不能足额到位,使农村相当多的学校只能依靠收取的少量学杂费勉强维持教学。尤其是税费改革以后,部分农村学校由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不能按时、足额到位,办学经费更加窘困。

3、教育普及程度的城乡差距

年度

学段

适龄入学率(%)

其中(%)

城市

县镇

农村

2000

小学

97.03

97.4

95.9

97.1

初中

78.73

95.3

85.9

73.9

2005

小学

98.70

99.79

99.08

98.35

初中

87.72

96.82

92.37

84.43

表5 2000\2005我区城乡义务教育入学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从2000年到2005年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学龄少年儿童入学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正如上表所示,我区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入学率水平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表6 2004年我区城乡受教育程度人口(抽样调查)比较

6岁以上人口

文盲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城市

6557

278

1230

1878

1760

1413

%

100

4.24

18.76

28.64

26.84

21.55

县镇

965

46

310

310

176

122

%

100

4.77

32.12

32.12

18.24

12.64

农村

9992

836

4472

3980

505

199

%

100

8.37

44.76

39.83

5.05

1.9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整理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和人口的非正常流动,使城乡现有人口受教育程度呈现巨大差异,大学、高中人口的城乡差距分别达到10.8倍和5.3倍,文盲半文盲率相差近2倍。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低下,带来农村科技、教育、文化的落后,从而加剧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与城市的差距。

4、师资队伍水平的城乡差距

○城乡教师的学历差距。2005年我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城市为99.53 %,农村为98.50 %,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城市为98.79 %,农村为95.14%,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城市为84.58%,农村为64.60 %,〖3〗城乡教师的学历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农村教师学历标准提高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即农村教师所提高的学历基本上都是通过函授、自学考试获取的,这将不可避免教师在获得学历过程中的避难就易现象。所以,在农村教师学历普遍提高的同时,学校紧缺的理科类、外语类和艺术类专业教师并没有得到有效补充,所教非所学的情况也相当普遍,其教学水平和质量自不待言。

○教师的职称差距。2005年我区小学教师中具有小教高级以上职务的城市占44.66 %、农村只有24.60%;初中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务的城市占54.39 %、农村只有28.64%;。高中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务的城市占62.96 %、农村只有52.83%;〖4〗城乡教师的职称水平差距显著。

〖3〗2005《新疆教育统计资料》P340\341 P281\283

〖4〗2005《新疆教育统计资料》P277\279\ 338\339

○代课教师的数量差距。由于各种原因,我区还有部分没有列入正式编制的教学人员,他们不能享受正常的教师待遇,被称为代课教师(据调查大部分代课教师每月工资收入不及正式教师的五分之一,维持基本生活都非常困难)。从代课教师的分布上看,农村远多于城市。

表7 2004年小学、初中代课教师数与2000年比较

年度

学段

总计

小计

其中

城市

县镇

农村

2000

小学

13007

11421

411

279

10731

初中

1586

281

72

1233

2004

小学

10563

7504

951

223

6330

初中

3059

1118

252

1689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2004年全疆代课教师总量为10563人(见表7),主要分布在农村学校,占其总量的75.92%。城乡差距十分显著。一方面,我们看到城市的代课教师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农村代课教师的问题依然严峻。

(二)原因分析:

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问题在于城乡教育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或者说,农村教育的贫困实质是资源的贫困,而公共资源的分配是由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来执行的。因此,政策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正是由于政策的城市倾向,使教育资源的分配表现出很大的不均衡。下面从教育投资、重点学校政策、教师政策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以分析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是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从而拉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的。

1、城市教育倾向的教育投资政策

总体上说,我区公共教育经费一直处于严重短缺之中,但是处于短缺状态的教育经费也没有在教育内部实现均衡分配。在分级办学体制下的教育资金流向体现的是一种城市取向的投资策略。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在分级办学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乡镇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的负担部分合计起来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注5〗由于农村乡镇基本都属于“吃饭”财政,根本无力解决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从而使得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不断拉大。

实例:转移支付在很多县市因财政困难而达不到自治区50%的基本要求,而且支付渠道不畅,存在挤占、挪用、克扣转移支付、教育专项经费的现象。焉耆县2003年用于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资金应为102.6万元,直接用于教育的只有57.67万元,轮台县2004年实际征收教育费附加1070万元,拨付给教育部门的仅为237万元。【1】

2、精英教育倾向的重点校、示范校政策

重点学校政策是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国家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办好一部分学校,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的一种策略选择。因此,重点学校政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典型的培养精英的制度安排。多年来,重点学校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其在教育发展史

〖注5〗《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P153

上是功不可没的,但重点学校政策也同时在客观上造成了教育发展的极大的不均衡,由于绝大多数重点学校都办在城市里,所以这种不均衡又主要表现为城乡学校的差距。

重点学校政策执行期间,国家把大量稀缺的教育资源投入到部分重点学校中去,这一方面导致了对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投资的减少,另一方面也使重点学校凭借其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形成了对社会资源的积聚和对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盘剥,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

时至今日,重点学校政策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产生的影响远没有消失。目前实行的“重点学校”面向全区招生举办“实验班”,“重点学校”加收50%学费以及继重点学校政策之后的示范性学校政策,显然是精英教育政策的一种延续,它同样制造和加剧着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

3、城乡有别的教师政策

○城乡学校教师不同的配置标准。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按照在校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初中阶段,农村为18.0:1,县镇为16.0:1,城市为13.5:1;小学阶段,农村为23.0:1,县镇为21.0:1,城市为19.0:1。这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倾向的政策标准,很不合理。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其规模大都十分有限,因此,师生比例应该更小而不是更大。按目前的配置标准,许多农村学校只好采用包班制,即由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学科

的教学工作,这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形成了城乡学校之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城乡学校教师不同的待遇标准。由于城乡学校实行不同的职数标准,城乡教师在评定职称时由于职数的限制形成明显的差距。此外,城乡教师在享受福利待遇,如住房、交通补贴、课时补贴、医疗保险、职后培训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艰苦的自然条件,贫瘠的文化生活,微薄的经济收入,使农村中小学难以留住高水平的教师,由此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历、职称水平偏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因此,我区目前一方面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合格教师,但另一方面却有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工资缺乏保障,生存环境和教育教学条件差,几乎成为优秀教师外流、新任合格教师无法补充的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的这种现状不仅是影响我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也是拉大我区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新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之二:南北差距

(一)现状描述

受经济发展水平、投入分配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基础教育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南北差异依然存在,有些指标差距十分显著。这里以汉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北疆(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的30个县市区与维吾尔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38个县市作为对象,重点选择办学条件、教育普及程度、师资队伍水平等三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1、办学条件的南北差距

表8 2005年南北疆(样本地区)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比较

指标体系

全区

北疆

南疆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m2)

3.86

6.73

4.55

9.02

3.80

4.75

生均教室面积(m2)

2.07

2.37

2.40

2.93

1.98

1.85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由上表可知,我区南北疆(样本地区)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初中相差4.27㎡,小学相差1.20㎡,差距十分显著。生均教室建筑面积分别相差1.08㎡和0.42㎡,也有明显差距。

表9 2005年部分地州市办学条件比较(中学)

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元)

生均图书(册)

计算机(台/百人)

建立校园网校数

全区

4793.0

11.47

5.77

263

乌鲁木齐

9691.1

19.52

10.85

64

昌吉

6664.4

9.09

7.44

6

喀什

2109.1

6.91

1.97

4

和田

2985.66

4.41

2.04

1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表10 2005年部分地州市办学条件比较(小学)

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元)

生均图书(册)

计算机(台/百人)

建立校园网校数

全区

2707.0

9.09

2.11

145

乌鲁木齐

2626.2

10.3

3.30

32

昌吉

2380.3

7.7

4.73

1

喀什

1458.5

7.7

0.45

0

和田

1705.6

5.9

0.19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从以上两表可知,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与维吾尔族人口为主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在办学条件的五项指标上均有明显差异。其中中学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相差3.21倍,计算机(台/百人)相差4.56倍。小学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相差1.58倍,计算机(台/百人)相差12.55倍,建立校园网学校数中小学有显著差距。地区之间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的情况非常突出。

2、教育普及程度的南北差距

表11 2005年南北疆(样本地区)小学、初中入学、升学率比较

全区

北疆

南疆

学校类型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入学率

98.70

87.72

99.50

94.38

98.29

86.29

升学率

98.14

40.70

98.50

62.85

97.18

27.10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加大了对南疆地区基础教育的专项投入比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步伐明显加快。但是南北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表11可见:在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方面,虽然南北疆(样本地区)小学入学率水平接近,但在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小学、初中升学率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而且随着教育层次提升,南疆与北疆的差距越来越大。从整体来看,南疆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低于全疆平均值,与北疆形成较大差距。其中初中升学率指标差距极其显著。

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实际上反映着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且也会带来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3、师资队伍水平的南北差距

表12 2005年南北疆(样本地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比较

学历

全区(%)

北疆(%)

南疆(%)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研究生学历

0.046

0.14

0.13

0.38

0.032

0.046

本科学历

8.40

36.16

11.53

42.08

4.32

31.87

专科学历

52.80

60.00

61.55

54.98

41.65

62.98

高中阶段毕业

37.56

3.63

26.23

2.50

52.40

5.03

高中阶段毕业下

1.20

0.08

0.57

0.06

1.59

0.07

学历合格率

98.80

96.29

99.43

97.42

98.41

94.90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由上表可知,我区小学、初中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南北疆(样本地区)呈现明显差距,其中专科学历初中基本持平,小学相差19.90个百分点;本科学历,初中相差10.21个百分点,小学相差7.21个百分点。

职称

全区(%)

北疆(%)

南疆(%)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中学高级

0.20

7.08

0.42

15.11

0.092

3.84

中一(小高)

30.15

29.66

44.10

37.84

23.05

23.52

中二(小一)

44.84

39.26

40.72

34.55

41.02

37.27

中三(小二)

12.09

6.44

8.06

3.78

16.91

8.03

小学三级

0.83

0.34

0.88

未评职称

11.89

17.56

5.46

8.72

18.05

27.34

表13 2005年南北疆(样本地区)小学、初中教师职称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表13统计数据说明,南疆(样本地区)各级教师职称比例总体上低于北疆(样本地区)水平。其中中级职称,小学相差21.05个百分点,初中相差14.32个百分点。副高级职称初中相差11.27个百分点,有显著差距。

指标体系

全区

北疆

南疆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生师比

1:15.91

1:15.07

1:13.26

1:12.66

1:19.73

1:17.97

表14 2005年南北疆(样本地区)小学、初中生师比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表14表明,南疆(样本地区)小学、初中生师比均明显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北疆(样本地区)相比小学相差6.47个百分点,初中相差5.31个百分点,说明南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

(二)原因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南北差距。

这里以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指标,对北疆4地州市(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南疆4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做比较研究。

表15 2005年北疆4地州市(样本地区)经济状况分析

指 标

乌鲁木齐

昌 吉

塔 城

阿勒泰

平 均

人均GDP

25507

15169

11113

10822

15652.75

人均财政收入

2647.5

741.8

721.8

456.7

1141.95

表16 2005年南疆4地州(样本地区)经济状况分析

指 标

阿克苏

克孜勒苏

喀 什

和 田

平 均

人均GDP

7620

3654

2712

4662.0

人均财政收入

590.9

162.9

150.8

128.1

258.2

如前所述,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地域环境等原因,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北疆有一定的差距。由上表可知,北疆4地州市人均GDP 是南疆4地州的3.36倍;北疆4地州市人均财政收入是南疆4地州的4.42倍。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地方财政的薄弱,使得当地政府难以给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可以说,区域经济实力的不均衡是造成我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当地经济基础薄弱、财力紧张,加上没有建立起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定底限标准和抑制冲抵、挪用教育经费的法律手段及责任追究机制,因此就产生了对国家、自治区下拨的专项经费不同程度地冲抵、挪用、平调、克扣的情况;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的投入和正常办学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

实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9个县市2004年只有若羌县、尉犁县和博湖县实现“三个增长”,出现负增长的县市有6个。全州2004年向农村学校划拨农村税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754.06万元,仅占全州农村税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2625.97万元的28.72%;有6个县未能达到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额定标准,占全州县市总数的67%。【2】

2、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导致南北差距。

表17 2005年北疆4地州(样本地区)农村家庭居民消费支出统计

指 标

昌 吉

伊 犁

塔 城

阿勒泰

平 均

生活消费支出

3289.56

2018.29

2933.21

1663.82

2476.22

其中:文化教育支出

623.46

229.87

282.33

122.99

314.66

占%

18.95%

11.39%

9.63%

7.39%

11.84%

表18 2005年南疆4地州(样本地区)农村家庭居民消费支出统计

指 标

巴音郭楞

阿克苏

喀 什

和 田

平 均

生活消费支出

3256.89

1595.31

1071.42

1099.10

1755.68

其中:文化教育支出

443.91

55.42

35.34

28.95

140.91

占%

13.62%

3.47%

3.30%

2.63%

5.76%

家庭文化教育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家庭财力所能支持的程度。从以上两表可知,2005年北疆4地州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教育支出及支出比例,均达到南疆4地州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教育支出及比例的2倍以上。另据统计,2005年南疆4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496.12元,仅是北疆4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60元的71.3%。〖6〗说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导致南北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例:大多数县(市、区)财政很难按规定标准解决寄宿贫困生的生活费补助。民丰县寄宿贫困生每生每天仅能得到3元补助,这在和田地区还算是最好的,有的县只能由农民每亩耕地交1至2公斤粮食作寄宿贫困生补助费。学校要保证寄宿贫困生不辍学,只好压缩办公经费,减少教学投入,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学校运转困难。当学校无力负

担时,必将引发新的辍学危机。【3】

〖6〗2006《新疆统计年鉴》P221\ P222

3、区域软硬环境形成南北差距。

○南疆四地州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气候、自然环境相对较差,高校毕业生分不下去,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足够的新鲜血液的补充,再加上本地优秀教师跳槽、外流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因此造成教师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薄弱的现状,成为南北差距拉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实例:南疆教师严重短缺。2004年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分别短缺教师3000和8857人。仅和田地区皮山县就短缺教师308人。[墨玉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下55%的学校由一人承担一个班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洛浦县玉龙喀什镇各小学共有82个教学班,仅有85名教师,自然形成包班制。【4】

○教师待遇得不到落实,“苛捐杂税”繁多,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越是在县镇和农村学校,给教师硬性摊派各种捐款的名目、数目就越多,修路、救灾、扶贫,有时一个月的工资会所剩无几。此外,在许多县镇和农村学校,政府行政部门任意占用教师时间,像扑灭农田病虫害、迎接“两基”验收等,都规定教师参加,教师的法定节假日难以得到保证。

实例:随着教师实行聘任制以来,教师在县与县、乡与乡之间相互的流动性增强,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教师住房无人管,住房租金、来往交通费增加了教师负担,聘任的代课教师没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同工不能同酬。仅以墨玉、皮山两县为例,墨玉县4000余名教师就有近千名教师流动租房上班,该县普恰卡其乡有50名外地教师在此任教,全县有近800名教师需解决宅基地,但却无法落实,全县聘用代课教师450名,月工资一般为150—200元不等。在皮山县乡镇工作的代课教师很多白天在教室上课,晚上只能住在教室。代课教师的基本权宜得不到保障,严重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5】

三、新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之三:民汉差距

(一)现状描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在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我区民汉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里我们选取了教育普及程度和学生学习水平两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1、民汉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差距

表19 2005年新疆小学毕业生升学情况与2000年对比表

年度

小学毕

业生数

升入中学人数

升学率

(%)

小计

普通初中

职业初中

2000

总计

371758

354445

342046

12399

95.34

少数民族

253868

237368

225190

12178

93.50

汉族

117890

117077

116856

221

99.31

2005

总计

397592

394878

390224

4654

99.33

少数民族

263828

257443

252789

4654

97.57

汉族

133764

137435

137435

0

102.74

年度

初中毕

业生数

升学总

人数

总升

学率

其 中 (升学学校类型)

普高

%

职高

%

中专

%

技工

%

2000

总计

253240

128641

50.79

76744

30.30

7628

3.01

35189

13.90

9080

3.58

少数

民族

177850

55634

31.28

36347

20.44

2818

1.58

12504

7.03

3965

2.23

汉族

75390

73007

96.84

40397

53.58

4810

6.38

22685

30.09

5115

6.78

2005

总计

356359

202803

56.91

145044

40.70

7762

2.18

34882

9.79

15115

4.24

少数

民族

227782

80760

35.47

56598

24.84

4648

2.04

11504

5.06

8010

3.53

汉族

128577

122043

94.93

88446

68.79

3114

2.42

23378

18.18

7105

5.53

表20 2005年新疆初中毕业生升学情况与2000年对比表

2005年全区小学毕业397592人(见表1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33%。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升学率较2000年提高了4.0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较快。

2005年全区普通初中毕业生356359人(见表20),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202803人,升学率为56.91%。其中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提高了4.19个百分点。但是,仍与汉族相差50多个百分点,民汉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有明显差距。

2、民汉语言授课学生学习水平的差距

表21 2000年—2005年高考录取各类考生分数线(理科)

汉考汉

民考汉

民考民

一批次

二批次

一批次

二批次

一批次

二批次

2000

478

422

350

300

324

290

2001

486

436

380

320

280

250

2002

499

420

400

340

316

265

2003

456

390

370

320

307

270

2004

522

447

421

375

382

357

2005

516

433

383

342

367

335

资料来源:自治区招生办

高考录取分数线是一项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指标。由上表可知, 2005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民考民学生与汉考汉学生一批次相差149分,二批次相差98分,民汉语言授课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表22 新疆部分地、州、市维、汉语种中考理科成绩统计表


科目

数学

物理

化学

平均分

24.5

34.4

34.1

58.8

66.8

68.0

及格率

(%)

3.0

6.0

9.1

50.2

65.1

63.6

平均分

7.6

12.6

12.9

23.8

25.2

24.4


资料来源:自治区教研室

注:1、统计人数维语考生13126人,汉语考生43419人。

2、Ⅰ卷各科满分均为100分。Ⅱ卷数学满分为70分,其他各科满分为50分。

中考成绩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又一个有效指标。统计显示Ⅰ卷数学、物理、化学三科平均分民汉之间相差33.5分,及格率相差53.3个百分点,Ⅱ卷平均分相差13.5分,差距显著。

表23 乌鲁木齐地区中考成绩统计表

数学

物理

化学

备注

平均分

及格率(≥60)

平均分

及格率(≥60)

平均分

及格率(≥60)

2003年

汉语系

98.7

68.5%

58.4

64.4%

44.7

79.6%

民汉试卷内容50%相同

维语系

74.7

35.8%

49.3

42.5%

39.5

65.7%

哈语系

53.1

13.3%

36.0

12.8%

32.9

44.3%

2004年

汉语系

89.67

56.06%

61.66

71.85%

43.97

77.94%

民汉试卷内容70%相同

民语系

40.33

4.62%

39.11

20.08%

33.25

45.57%

民语系汉语实验班

66.69

26.89%

53.21

52.13%

39.63

67.87%

2005年

汉语系

85.06

60.34

41.40

民汉试卷内容100%相同

民语系

42.60

43.32

30.76

资料来源: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

上表可见,2003、2004年乌鲁木齐地区民语言授课学生与汉语言授课学生的中考理科成绩平均分、及格率都有较大差距。2005年中考理科成绩平均分,数学相差42.46分、物理相差17.02分、化学相差10.64分,差距明显.

由表21、22、23可知,虽然我区民语言授课学校理科教学质量逐年有所提高,但质量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民语言授课学校的理科教学质量与汉语言授课学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二)原因分析:

1、民汉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

○辍学率是“普九”验收的核心指标之一,由于《新疆教育统计资料》对全区小学、初中辍学率未做统计,因此无法了解全区近年来义务教育辍学的整体情况。但通过对一些县市、乡镇的调研,可以大体知道民族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辍学率的基本情况。

实例:墨玉县2004年中小学入学率仅为67%,失学少年儿童数量多,学生到校率低;皮山县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4.2%、5.8%,该县乔达小学、木吉中学辍学率分别为14%、17%,阿克苏市的阿依库勒镇辍学率也高于4%。【6】

经济贫困是民族学校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由于家庭人口多、收入低,无力支付子女上学的各种费用,造成子女中途辍学。

实例:墨玉县普恰卡其乡中心小学有220名学生9月初随父母到外地拾棉花,11月中旬才返回到学校;皮山县一中初一年级就有50多名学生随家长外出打工挣钱。因家庭贫困把子女当成劳动力带出打工,造成学生季节性辍学的,约占辍学学生总数的45—48%;【7】

非经济贫困而辍学的情况比较复杂,大约占辍学总数的50%左右。据调查此类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过分强调优化教育资源,集中办学,未将人口稀疏地区的特殊情况作特殊处理,致使家校之间距离超过学生承受力而使学生辍学 ;

(2)部分教师教育方法 简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心罚、体罚手段导致学生逃学、辍学;

(3)随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过程中,部分学生就学遇到困难而辍学。

(4)新的读书无用论也是农村学生厌学 、辍学的原因之一。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是反映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如前所述2005年民族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35.47 %,与汉族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相差59.46百分点。究其原因除了家庭经济贫困之外,还有以下主要原因:

(1)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较差,达不到国家开设课程所必备的设备标准。许多学校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教学仅仅围绕教科书进行,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使学生辍学。

(2)部分学生因为小学阶段基础不好,成绩差,到中学后学习跟不上,认为读书没意思而辍学。

(3)初中阶段课程设置脱离农牧民愿望和现实,使部分家长失去完成义务教育的必要性意识而导致学生辍学;

(4)高等教育扩招后毕业生因就业困难 而返回生源地务农、打工的现实,使家长感到“跳农门”无望,让学生提早务农、打工挣钱,致使学生辍学。

辍学率居高不下,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偏低,是影响民族基础教育普及的主要原因,也由此造成了民汉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差距。

2、民汉学生学习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

. ○一方面,民语授课学校对教师的学习和业务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学校缺乏鼓励教师自学、提高的政策和氛围,教师的自修、教研活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发、朦胧和低水准状态;另一方面,教师缺乏竞争的压力,投入自身建设的精力很有限,学习提高的途经单一。从形式上,教师平时的自修、科研,主要通过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来实现;从意识上,教师更愿意把自修与教研活动相等同;从行为上,带有明显的完成工作任务的色彩,教师中具有明确目的性、针对性和个性特点的自修及科研活动不多。在缺乏内动力和竞争压力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职业责任感逐步淡化,教师的自修提高与知识更新缺乏自觉性,实际水平与学历不相符的情况比较普遍。

实例:对全区民族中小学理科骨干教师自修、自学、科研等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平时自修的主要途径,最多的是“自学”,占总数的50%;其次是“听课”占31%,再次是“去图书馆”占11%;“请教他人”、“上网学习”、 “搞科研”的人很少。教师平均一周内,用于自学的时间达到“ 1天”的占25%;达到“半天”的占28%;达到“2小时”的占15%;“很少自学”的教师占32%。教师平时参与科研的主要形式,最多的是“集体备课”和“参加教学研讨会”,占50%以上;其余依次排序为:“撰写教学体会”、“发表专题文章”、“其他”,最后是“撰写论文”。【8】

○民语授课学校教师因语言障碍,在接受周边优质教育资源影响、获取最新科技信息和利用汉语教学资源方法;在学习和吸收前沿信息、教研成果,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教师思维的开拓、自修、业务培训、教学、科研等均受到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难以快速提高。

实例:在课题组调查的自治区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中小学理科教师中,能够“使用汉语资料和习题集备课”的占36.9%,能“使用汉语板书上课”的占27%,能在“课堂上有时说说汉语”的占12%,能够“参考汉族学校的考试卷命题”的占13%;能够“引进汉语系课标教学”、“引进汉族学校的教学管理程序”、“参考汉族学校的评价标准”的教师很少。【9】

○民语授课学校部分学校领导教学质量意识薄弱,对提高教学质量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教师投入到教学研究、学生管理、指导学生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不够。

课题组在对民语授课学校领导履行教学管理职责方面的调查显示,有52%的校长“经常听课”;有36%和12%的校长“很少听课”和“不听课”。有75%的教导主任“经常听课”;有21%和4%的教导主任“很少听课”和“不听课”。有55%的教师认为校长“重视”理科教学质量;31%的教师认为校长“比较重视”理科教学质量;14%的教师认为校长对理科教学质量“不重视”和“无所谓”。【10】

○部分民语授课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有的无章可循,有的有章不依,管理不严,检查不力。。

就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即有规章又检查”的学校占82%;“只有规章,但不检查”的学校占14%;另有4%的学校“没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在理、化实验课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并执行”的学校占72%;“制定了,但没有执行”的学校占22%;另有6%的学校“没有制定”实验课管理制度。学校在管理理、化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方面,80%的学校有专人管理,20%的学校没有专人管理。

在学校对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有80%的教研组长(主任),开学前检查教师教案;14%和6%的教研室组长(主任),开学前“偶尔检查”和“不检查”教师教案。有60%的学校给理科教师的教学提供课程标准;27%的学校给理科教师提供的教学标准“不规范”;13%的学校“不提供”理科教学标准。【11】

○民语授课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在职教师中最后学历毕业于数、理、化、生、计算机等理科专业的人数只占75%;毕业于非理科各类专业的人数占25%。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是民语授课学校理科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实例:据喀什地区统计:少数民族中学最后学历毕业于理科专业的教师占68%,毕业于非理科专业的教师占32%。少数民族小学教师的最后学历毕业于理科专业的教师占21%,毕业于非理科专业的教师占69%。少数民族中小学理科教师中,所教非所学的师资比例较大。【12】

四、缩小我区基础教育差距的政策选择与行动建议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化解基础教育多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因此,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应当也必须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地位来考虑。

众所周知,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建设繁荣稳定的新疆,主要取决于有无足够的人才资源和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人口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被全社会所认同。我区广大农村及南疆贫困地区之所以形成与城市、与北疆地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差距所致。教育的贫困导致经济、文化的贫困,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花大力气促进农村、南疆和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缩小与城市、北疆和汉族的教育差距,不仅是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民群众享受公平教育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标选择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和内在要求,也是完成“普九”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将会伴随着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2010):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巩固提高工作,努力降低辍学率,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使城乡、南北和民汉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少年儿童都能按时入学,并完成学业,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

第二阶段,(2010-2015):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使城乡、南北和民汉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少年儿童都能享受条件基本相同的教育,实现教育条件的均等。

第三阶段,(2016-2020):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教学管理,落实素质教育,使城乡、南北和民汉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少年儿童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获得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质量的均等。

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选择

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在于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从长远发展看,需要在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从现实出发,当务之急是在区域内部,特别是在县(市、区)域范围内,率先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在策略选择上可以考虑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按照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目标,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以缩小城乡差距为主要目标,从县(市、区)入手,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建立机制,推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步,按照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目标,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以缩小南北差距为主要目标,从宏观调控着手,制定政策,加强督导,形成机制,推进南北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三步,按照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目标,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以缩小民汉差距为主要目标,从教师素质和教学管理着手,强化培训,规范办学,提高质量,推进民汉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缩小基础教育差距,更新观念是前提,科学规划是关键,构建政策保障机制是重点。就目前我区的情况看,缩小基础教育差距,首先要逐步弱化并最终消除人为扩大教育差距的有关政策;其次是根据城市反哺农村、东部反哺西部的思想,制定新的均衡发展的政策;第三是对现行的某些政策作必要的调整。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是:

(一)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由于目前基础教育缺乏办学的底线标准,所以无法统计处于底线标准以下学校的数量,无法制定满足最低办学标准的目标和步骤,也就不能明确消除最低标准线以下学校的责任,更不可能形成消除最低标准以下学校的政策和措施。因此,有必要像制定贫困人口生活标准那样制定基础教育最低办学标准,从政策层面保证我区所有学校都能满足最基本的办学条件。

1、调整制定基础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标准 .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首先要对现行的、城乡和不同地区的基础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标准,尤其是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行重新核算和评估。并根据均衡发展的原则,做出调整和解释,使城乡和不同地区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基本统一。

对于同一地区的基础教育学校,应当一视同仁,以学生数为基础,实行均等拨款制度,确保区域内部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获得大体相当的经费,实现基础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成本核定标准,稳定合理的收费水平,坚决禁止乱收费,同时强化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

2、调整制定基础教育学校教职工工资标准

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主要包括财政工资和学校补贴,由于学校补贴部分通常因学校获得预算外收人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存在差异,教职工工资总体水平的差异主要源自这一部分。而缩小差距的办法,一是不断加大财政性投人;二是加强对学校预算外收入的监管。

学校预算外收入是造成城乡和不同学校之间教职工工资收人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区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学校补贴部分的最高限额和最低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并通过财政干预使其落实到位,保证同一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享有大体相同的工资水平。

3、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标准

研究制定我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最低标准,研究制定改造低于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最低标准学校的时间表,明确责任主体,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以此约束各级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城乡和不同地区基础教育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逐步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补助经费困难的薄弱学校,改变这些学校因经费不足、设备短缺而造成的硬件薄弱状况,努力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在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达到法定标准的同时,对原来基础较好的学校硬件建设也应规定上限标准,限制过量投资,以制止部分学校在硬件建设上的攀比现象。

4、制定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扶持政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如前所述,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2005年南疆(样本地区)初中入学率为86.29%,初中升学率仅为27.10%,说明南疆地区每年有接近14%的小学毕业生和接近73%的初中毕业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而谋生又无一技之长的情况下走上了社会。这些学生既缺乏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又极易受坏人的挑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因此,对南疆地区要从政策上给以重点扶持,一方面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集中自治区财力打攻坚战。关于政策建议,一是加大硬件投资力度,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提高预算内生均经费标准,保证学校正常教学所需资金;三是增加贫困地区工资补贴,提高教职工待遇,使其安居乐业;四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实施免费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国家的支持对南疆贫困地区实施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并通过寄宿制的形式,吸引和鼓励适龄青少年入学并完成学业。

(二)建立和完善学龄人口入学保障机制。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入学机会的平等体现的是一种起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没有这种公平,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公平都将无法实现。当前我区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给城乡学生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这种不平等集中体现为城乡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入学机会上的分配差距,且这种差距随着教育等级的提高而扩大。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理念

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说就是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不仅包括入学、升学的机会,也包括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这种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成为农村人口贫困的根源,进而这种贫困状态又滋生了新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如此循环的“马太效应”使城乡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所以,要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最为重要的是要以公平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和调整现行的教育政策,如:教育投资比例、重点学校政策、教师编制标准等。同时根据我区实际研究和制定新的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确保城乡学龄人口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2、依法执教,保障农村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

确保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更是公民接受平等教育权利的重要标志。前面我们已经对我区城乡学龄人口在入学率、辍学率上,以及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作了描述和分析,这些差距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学龄人口入学率,减少在校生辍学现象,有效缩小城乡教育普及水平的差距。

我区应在争取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的同时,调整教育投资比例,加大自治区财力对农村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保证学龄人口的学习权利,提高教育普及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资源共享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资源短缺则是形成我区城乡、南北、民汉基础教育之间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区农村学校、南疆贫困地区学校、少数民族学校在资源配置、吸纳、整合等方面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

1、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一方面自治区和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信息技术硬环境的建设,不断改善设施装备,给教师、学生提供能够随时调用信息,进行备课、教学和学习的条件;另一方面自治区和各地也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设施,开发、收集和制作包括多媒体素材、课件、教案、影视、教研成果等教育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实现城市和乡村、南疆和北疆、民语授课学校和汉语授课学校优质资源的共享。

鉴于我区目前在信息资源开发中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现状,应考虑组建自治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管理中心。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为中小学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逐步实现我区教育资源的共享。

2、建立教育共同体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加强城乡学校之间、民汉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建立和完善“民汉合校”、“城乡一体学校”、“优弱捆绑学校”等教育发展共同体,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双方在学校管理、师资交流、生源均衡、和谐发展等方面融为一体,逐步形成“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机制。

当前应尽早出台“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抑制择校现象”的有关政策,并及时总结“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办学经验,树立典型,抓点带面,逐步消解城乡学校之间、民汉学校之间的不均衡状态,促进我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师资交流机制

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办学条件之外,更多的表现为师资、管理、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等软件方面。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轮岗交流机制,是改变学校软环境的应选之策。

1、建立学校领导定期轮岗制度。

众所周知,一个校长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从学校均衡发展的角度来说,对校长实行定期轮岗交流非常必要,而且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策略建章立制。

校长轮岗不应仅在行政区域范围内实行,从全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考虑,可以通过组织人事部门协调,逐步实行跨地区的校长轮岗交流,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校长轮岗交流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调任、兼职、挂职、帮扶和捆绑发展等。

2、广开渠道实施教师交流制度。

师资力量的均衡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必须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建设,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艰苦地区支教,鼓励汉语系教师到民语系学校支教,同时为农村教师到城市名校学习提供机会,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辐射作用。原则上城区教师评聘职称和晋级时,应当具有在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随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落实,特别是随着教师管理权限上收到县(市、区),为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但跨县市、跨地区的教师交流制度还需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操作层面做一些研究,各地应积极进行探索,通过试验、总结、推广,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五)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重点保障机制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我区教育事业的重点。我区基础教育办学效益的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事业发展是否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状况。如前所述,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因此,只有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措施,才可能有跨越式的发展。

1、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努力抓好双语教师培训

全面实施双语教学,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促进我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建设人才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缩小我区民汉基础教育之间差距、缩小我区民汉教师之间差距的重大举措。

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达到“民汉兼通”的要求。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自治区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客观地分析城乡、区域、学校的不同基础和条件,在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的原则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双语教学。

双语教师的培训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贯彻以培养为主,培训为辅的原则。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地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双语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使少数民族学校教师尽快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

2、大力推进民汉合校建设

大力推进民汉合校,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提高我区基础教育质量,加快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步伐,而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民汉合校的实践证明,它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区双语教学环境的问题,而且为增进民汉学校及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少年儿童从小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实施民汉合校工程也是缩小我区民汉基础教育发展差距的重大举措,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但是这项工程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是无庸质疑的,积极稳步地的推进民汉合校建设无疑是我们正确地选择。

为了保证这项战略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可以考虑为民汉合校立法,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

3、加强学校管理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公平,从内容上看都应该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方面。就民汉基础教育差距而言,其结果的公平集中的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上。而提高质量,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加强学校管理和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必须重视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培训,制定配套的校长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评估督导力度,把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直接与校长的业绩考核挂钩,使学校的管理者关心教学、研究教学,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及工作目标的落实,以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努力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中小学教师合同聘用制,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指导和评价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第四、建立自治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选和奖励,鼓励民族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和教育改革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六)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监督评估机制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仅有决策和思想上的认同是不够的,要使基础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各个方面都能够均衡、协调的发展,必须依托相关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建立科学的监测、督导、评估机制。

1、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监控体系。

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是,参照基尼系数的思想和方法,选择生均经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生辍学率等比较敏感、重要的教育指标,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制定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并通过定期的动态分析,对城乡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估,获得发展偏离程度的有效信息。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决策部门起到预警作用。

2、建立健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机制。

各地(州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机制,责成有关部门根据评估方案,定期对辖区内基础教育城乡之间、民汉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估和督导。对各方面的均衡发展状态进行评估,对达到临界状态的单位提前预警,并及时向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反馈信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指数下线做出行政上的规定,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将均衡系数控制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

3、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责制度。

强化各级政府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能,是缩小基础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制度,将这项工作与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挂钩,加大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监管力度,保证区域内城乡、民汉、学校教育之间能够均衡协调的发展。

结束语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由于研究的时间和篇幅所限,本课题仅就我区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南北差距、民汉差距等几个主要方面,作了初步的描述、分析和讨论,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应该说,我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和表现形式很多,例如: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差距等等。当然,造成我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也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注 解:

实例【1】【2】【3】【4】【5】【6】【7】见 王机林(新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新疆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P69-90。

实例【8】【9】【10】【11】【12】见 吕 青(新疆民族中小学理科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新疆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P157-170。

参考资料: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3、《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6。

4、《新疆教育统计资料》,内部资料,2000,2005。

5、《中国教育绿皮书》(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袁振国主编:《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朱小蔓主编:《对策与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05。

8、傅维利主编:《教育问题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注:本文发表于《新疆教育报》。(2006年11月18日、11月25日、12月2日连载)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343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
    XX县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自…
    关于加强和改进自治区基础教…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说课评分标…
    中学图书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
    沙坪坝区综合实践“小课题”…
    坚持利用劳动基地优势资源,…
    对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