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会思考的孩子才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 | |
作者:李烈 文章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2120 更新时间:2014-09-06 22:53:33 文章录入:mredu 责任编辑:mredu | |
|
|
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会思考的孩子才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孩子成长的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上:人。 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 儿童的发展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也可以称之为非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字。 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个体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然而,每一个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却未必相同,未必等值。因为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应侧重于“学会求知”中的“求”字,而不是“知”。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也因如此,从孩子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掌握了思考方法、技巧和路径,并且有思考欲望的孩子,才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但“思考”和“思考力”却是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认认真真抓好和培养的。我以为,这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不建议老师和家长每天花大力气去死抠那些具体的知识是否记忆准确,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大家熟悉的狼孩故事为例,初生婴儿在被叼到狼群后,就是在与狼形影不离的交往中完成了“社会狼”的蜕变。所以说,“社会人”成长的关键在于与人的“交往”。 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部分,不可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他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可怕的偏激认识。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如,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以为就获得了加入权;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或者“大喊大叫”、“大发脾气”;在集体生活中没有“轮流”、“等待”甚至“所有权”的概念,以为别人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东西,以为自己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了;或者无法读懂别人行为的意思,经常把别人无意的或者出于好奇的碰触当成“他欺负我”,然后挥拳相向;更遑论什么“团队合作”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常常成为老师在校的主要工作,花费着极大的精力。 疤就是成长的记号 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很多令人扼腕叹惜的现象。其原因多是悖规律而行,剥夺了孩子正常应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 典型的表现一:只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淘气也好,不小心也好,都曾受过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所以,某种意义上讲,当我们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挫折,也就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真正的智者能够“正视”酸甜苦辣多彩生命体验的存在,因为他知道存在必有道理,每种存在背后必有其独特价值。 典型的表现二:认可失败的存在,但面对消极体验则无力、无助,从而走向自我放弃甚至自我毁灭。真正的智者善于寻找问题之间的关联,或等待、或尝试积极争取、或另辟蹊径,完成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化,开始又一段积极的人生。谁都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绚丽的辉煌背后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艰辛与痛苦。什么人、什么事都不例外。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那么消极体验对智者而言,就是一次磨练、就是一次可贵的经验,于是才有了邓小平经历“三起三落”后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壮举,也才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古训。 典型的表现三:无论成败,只喜欢绚烂,忽视了平淡、平凡和平和的力量。这个世界由领袖来引领,然而却要由一位又一位普通人来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实现。任何有力量的思考都是在宁静的状态下完成了。宁静首要的就是心静,就是心的平和,就是对平静和平凡的接纳。所以才会有“宁静致远”的说法。我们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学生先静心。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自我实现的人是能享受孤独、退隐和宁静的,心理健康的人需要在宁静中学会和自己相处。真正的智者,是能享受平淡、平和这些不张扬的宁静体验的。 只有珍惜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才有可能使得孩子在生病之后、在失落之后更加懂得何谓健康、何谓快乐,也才会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去创造“健康”“快乐”!这才是智者的表现。 包办过多,就是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 一次教学研讨会中,一篇课文的内容再一次坚定了我的想法:协助孩子拥有多彩生命体验,让孩子作为发展主体,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就是在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奠基。文章中有这样一故事: 有两个种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天天给树浇水,而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去树林散步,一两个月才“关照”一下这些树。过了几年,老人们种的树木都长成了高插青冥的大树。有一天晚上,出现了异常的暴风雨,又夹着电闪雷鸣。经过一晚的雷雨天气后,空气格外清新,两位老人又来到了自种的树林边,看见有一片树林经不起雷电的折磨全部倒下,而另一片树林则像原来一样站在原位。 倒下的树林是天天给树浇水的老人种的,因为老人给树天天浇水而树根就不会向下生长,也不会紧紧抓住土地,当然经不起狂风骤雨的摇撼,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而一两个月才“关照”的老人不是天天浇水,所以根就向下不停的生长以至于把土地抓得稳稳的,遇到再大的暴风雨也当作芝麻一样的小事。 事实就是这样,关注过度,包办过多,就是剥夺了孩子的主体体验权利,就是爱的错位!孩子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自我发展能力为基础,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在真实的世界中培养,必须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中面对真实,体验真实,拥抱真实。 为此我提出,最有力量的教育一定是真实的教育。首先,真实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思考”、促进孩子的“交往”。孩子周边现实的生活中,就有丰富多彩的课题可以研究,如天上为什么有彩虹,宇宙中的失重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地球变暖,汽车分号限行为什么每天拥堵现象不一,马路边地下管井排放的热气是否可以利用,人老了为什么会变矮……孩子们能够发现这些问题,生成一个个小问号,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中的思考;其次,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亲历这些求知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不是旁观,而是身临其境。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小干部竞选的参与,到敬老院给老人洗脚,为爷爷奶奶洗头,去科技馆做义工,在社区宣传环保,为妈妈做个菜……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这些事实,无一不夹杂了他们各自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只有真正做过,个中滋味才会真的涌进心田,才能品出生命的五味杂陈与奇妙之处,也才是真正的引导了孩子们的向善、向上。第三,真实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亲历之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来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真正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只要是自己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有多幼稚或成熟,有多零散或严谨,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但凡学生写在里面的字字句句就已经是刻在他心上的了,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